从“高处殿堂”到“说事拉理”

看济南大学泉城学院思想政治课怎么上

2017-06-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记 者 董 卿 从春龙 
   通讯员 李晓平 杨 浩 报道
  本报烟台讯 “在对比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政治、经济、生活后,请问:如果回到上世纪四十年代,你愿意生活在国统区还是解放区?”“1940年6月,爱国华侨陈嘉庚在访问延安时,被毛泽东平易近人以及解放区呈现出的军民一心所感动。下面请出四位同学用情景剧的形式加以展示”……
  6月21日,位于蓬莱市的济南大学泉城学院一教室内座无虚席,情景假设、历史还原、现场辩论,这些新颖、师生互动性强的环节,似乎让人忘了是在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课堂上。
  长期以来,“讲授方式单调,课程缺乏吸引力”、“理论与现实脱节,不感兴趣”,成为不少大学生给思想政治课打下的“印记”。上课说话、不用心、精力不集中,甚至睡觉、逃课,成为思想政治课的“顽疾”。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主任姚向阳告诉记者:“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更是前沿阵地中的前沿。尤其对我们独立学院来说,唯有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升课程质量和实效,才能牢牢把握思想政治课的主动权、主方向、主阵地,才能真正办出自己的特色。”
  为此,他们积极开展教学研讨,使课程内容面貌一新。如在《中国近代史纲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部分,结合“胶东红色文化”为学生们进行讲述;在《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爱国主义部分,针对前不久韩国萨德事件,一些企业和个人借公众单纯的爱国情感,蹭热度,搞营销,他们组织学生围绕“爱国的正确打开方式是什么”开展讨论,使不少学生更加理性地看待这一事件;结合纪念建军90周年,让学生们在课堂上通过自编自演的情景剧等更具表现力的展现方式来领会长征精神;开展“我家乡的近代史调研”活动,通过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激发广大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刻苦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课堂教学的变化,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学生。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1603班学生张馨华对记者说:“老师们的每一节课都深深地吸引我们。课上,我们积极与老师互动;课下,我们排演小品、辩论会、演讲,还组成思政课学习小组开展探索性研究。这样的思政课,接地气!”
  济南大学泉城学院院长潘晓生认为,学生们其实愿意听思政课,愿意听“道理”,关键就看老师能否说服他们。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思考,建立符合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思维方式,构建起科学的信仰体系,这是思政课教育的目标和价值,也正是该校一直努力的方向。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实践,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收效很明显,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学生到课率由之前的不到90%提升到98%以上,部分课程甚至还出现了“站席”。思政课教学内容在师生的情理互动、教学相长中,悄然入脑入心。
  “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相互交锋、激荡,面对意识形态领域依然尖锐的斗争,高校必须在办学方向上坚定立场,站稳脚跟。由此,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探索说事拉理接地气的课堂教学方式,提升亲和力和针对性,有力提升了思政课的实效,从而引导大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甄别社会思潮,分辨良莠,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党委书记韩曰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