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成立文化志愿服务中心,开通文化志愿服务网站

打造“互联网+”文化志愿服务模式

2017-06-23 作者: 孙先凯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孙先凯

  我省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化志愿服务,通过政策引导、打造品牌、壮大队伍等一系列措施,充分调动了广大文化志愿者的积极性,取得显著成效。5月16日,我省成立山东省文化志愿服务中心,并开通山东省文化志愿服务网站,推进文化志愿服务管理体系制度化、运行机制规范化、服务开展常态化,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水平。
完善文化志愿服务政策制度体系
  记者了解到,截至5月底,全省县以上文化志愿者组织机构达到25500个,注册文化志愿者30.6万余人,年服务群众8500万人次,有影响力、知名度高的文化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达到80余个。在省文化厅副厅长李国琳看来,尽管各地组织开展了经常性、多样化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但在志愿者和活动管理上主要还是以松散式、项目式为主,制度化、规范化程度不高,连贯性不强。“下一步,要从活动组织、制度建设等各个方面加强管理指导,进一步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
  今年初,依据文化部《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省文化厅印发了《山东省文化志愿服务实施办法》,明确了文化志愿者队伍的目的宗旨、主要职责、人员条件、吸纳对象、招募方式、组织机构、权利与义务以及退出机制等,为开展好文化志愿服务提供了基本遵循。各地、各单位也都从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出发,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办法。
  对照《山东省文化志愿服务实施办法》和实际情况,临沂市制定出台了《文化志愿服务实施办法》,形成了文化志愿者管理、服务活动开展及保障等相关制度体系。但从全省来看,文化志愿服务政策制度体系还不完善,各文化单位已形成的规范、标准等差别较大,不利于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下一步,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要求,建好用好统一要求、科学规范的工作平台,健全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统一的运行规范和工作流程,完善保障措施。省文化厅要求,各地要依照《山东省文化志愿服务实施办法》,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工作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积极鼓励所辖公共文化单位、文化场馆开展机制创新、制度创新。
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激励制度
  文化志愿服务不仅是送到群众身边的演出,也不仅是特定活动所需的一次性培训。李国琳认为,着力推进长效机制建设,促进文化志愿服务持续健康有序开展,才是确保文化志愿服务永葆发展活力的关键。“要通过完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和活动运行机制,健全志愿者招募培训和注册管理制度,建立志愿者星级认定、嘉许制度和志愿服务回馈制度,探索形成制度化的文化志愿服务,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重要力量。”
  《山东省文化志愿服务实施办法》对文化志愿者招募方式和条件作了原则要求,明确了每一个岗位对志愿者知识、技能、年龄、教育背景等方面的具体要求,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岗位上,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完善志愿者退出机制,建立严格的制度流程,避免出现志愿者不能以责任心约束自身而随意进入退出的情况,保持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稳定有序。
  一直以来,文化志愿服务缺乏有力的保障措施,限制了活动扩展,降低了服务品质,影响了各方参与的积极性,阻碍了文化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对于文化志愿保障机制,李国琳认为:“要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激励制度,形成精神奖励为主、物质奖励为辅的完整体系。”
  自2014年起,省文化厅开展“山东省文化志愿服务年度人物”、“山东省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品牌”、“优秀文化志愿服务组织”、“优秀文化志愿团队”等评选活动,对优秀志愿者给予肯定和表扬,激发志愿者的参与热情和服务动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文化部门要将文化志愿活动纳入年度考评指标和年度经费预算,为文化志愿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人力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引导作用,积极拓展社会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以赞助或捐赠形式支持活动开展,为文化志愿服务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保障文化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推动文化志愿服务
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

  近几年来,我省积极推动文化志愿服务,丰富活动开展形式,形成了一些有特色、有亮点的品牌项目。比如,德州市“携手小学,共览历史”志愿服务活动、枣庄市“五色花”志愿服务活动、菏泽市定陶区“文化暖心 点亮生活”关爱特殊群体文化志愿活动、省文化馆“精彩生活 幸福使者”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省图书馆面向特殊群体设立针对性志愿服务流通站等,都取得了很好成效。但总体上来看,大多数活动形式内容相对单一,有亮点、有特色、有示范带动能力的活动品牌还不够多,特别是有持续影响力的品牌项目较少。
  山东文化志愿服务网站正式开通,并设立微博公众号、微信服务号、手机APP等登录渠道,为全省文化志愿服务实现统一化管理和监测搭建了良好的网络平台,也为探索“互联网+文化志愿服务”模式奠定了基础。下一步,我省各级文化部门将推动“互联网+文化志愿服务”模式的建设。比如,通过互联网实现文化志愿服务的“订单式服务”,精准对接群众文化需求。通过填空式服务重点关注特殊群体文化需求,通过流动式服务将优秀文化产品送到城乡基层。助推志愿服务专业化、特色化、精准化。着力推动服务项目从“共性”到“特色”的转变,从一般化到专业化的转变。
  同时,要发挥好网站管理平台作用,推动文化志愿服务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成果共享。充分利用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平台,积极完善文化志愿服务网站平台建设,为文化志愿者提供更快捷、有效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