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大众书画

遒逸舒爽 浑厚华滋

——阮江华的山水画创作

2017-06-16 作者:  刘强 来源: 大众日报
  阮江华近影
  春醒红棉开
  岛西夏韵
  岛西秋韵
  南山秀色
  阮江华 1963年5月生于海南。1988年毕业于海南大学艺术学院。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海南省文联副主席,海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长城书画院常务理事,海南省政协书画院副院长,海南省书画院副院长。获第二届“海南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世纪风华——全国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艺术家”称号。
  作品被全国政协展览馆、中国美术馆、上海东方美术馆、徐悲鸿美术馆、山东美术馆、海南省博物馆以及瑞典、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国多家艺术馆收藏。出版画集:《中国大家风范——阮江华》、《阮江华中国画集》、《当代最具学术价值与市场潜力的30位山水画家——阮江华》、《水墨新韵——阮江华作品集》等。

  阮江华作为当代倾情于山水画创作、且卓有成就的画家之一,为探索山水画的继承和创新付出了很多艰辛的劳动。
  与大多数画家的成长历程一样,他也曾有过不堪回首的生活经历,这段经历在他是不愿多说的。我所说的“不堪回首”的日子就是大家都曾经历过的历史,那难忘的时光恰巧是阮江华的少年时期。而令我诧异的是,每当阮江华提起儿时的生活场景,我看到的只是他眼睛里闪烁着的兴奋光芒,竟没有丝毫的忧伤和痛楚。他从不怨天尤人,从不推脱责任,从不谈论是非,只是勤恳认真地做好当下应该做好的分内之事,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美术事业当中,这其实也是一个真艺术家应有的责任和担当。
  一直以来,很多海南画家因为历史和地域的原因,或多或少都处在“岭南画派”光环的笼罩之下,阮江华当然也不例外地长时间研究过、追随过这种现象。他曾经花很多年的精力反复临摹那些大家的作品,后来又一头扎进古典名作当中追根溯源,也几乎是精临了能够见到的所有名作。他清醒地知道,这些看似很“笨”的工夫都是在为日后画风的形成打基础。这个时期,他更多地以借鉴古今南方画家的风格为主,但他也毫不客气地吸收着西方光影的透视方法。
  阮江华的家乡在昌江西部滨海,十里九峰,雄伟峻峭,西端延伸至秀丽的棋子湾海滩,构成一幅引人入胜的天然山水画。阮江华的山水画虽然在全国有了较大影响,但他内心对于故乡风情的表达一直是意犹未尽的。他回味儿时的记忆,重回故里深入黎村苗寨感悟和采风。他重游闻名遐迩的昌化岭,从厚重的文化遗存中产生新的觉悟,再回头看看这片魂牵梦绕的故土,他于是顿悟,一组能够直抒胸臆的、更加引人入胜的表现方法清晰地出现在他的脑海中,于是我们看到了《岛西春韵》《岛西夏韵》《岛西秋韵》《岛西冬韵》。
  顾名思义,这一组作品描绘的都是海南岛西部的诱人景色。阮江华的表现手法是多样的,面对丰厚的植被,他用积染法层层渲染,不回避葱翠碧绿,不避让植物的雷同。这时他的画法是与黄宾虹“润含春雨”、“干裂秋风”的审美原则相契合的,同时也深合南齐谢赫《画品》中所谓六法。海南岛四季如春,我曾和很多北方画家一起写生,看久了这些“缺少变化的一片绿色”(朋友语),人往往会精神懈怠、昏昏欲睡,很难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想要拿起画笔表现出丰富的层次相当困难,更遑论分出四季。在阮江华这里,想要突破,自然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他一方面凭借扎实的传统功力,一方面凭借他对于这一片生他养他的热土的赤子情怀,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艰辛的道路。与其说他在认真地描绘和解读故土,不如说他在陈述自己对于故土的虔诚。
  在阮江华的这组画里,春天是生机勃发的。岛西特有的经历骄阳和风雨洗礼的礁石,花团锦簇茂盛的林木,更有热烈如火焰的红棉,还有碧水激荡,都焕发出强烈的生命的希望。他对于石头的刻画,没有停留在传统的技法上,看似粗笔挥洒,却是有出处、有来历的“斧劈”甚至“泼墨”,这种技法对于南方水边礁石的表现是很恰当的,既有质感又显美感,更觉厚重。
  阮江华笔下海南岛的夏天,无私的阳光明亮到刺眼,尤其是西部地区,夏天干旱少雨,植被都显出干燥的样子,河流和湖面由于缺水都显得平静了许多,平时不多见的美丽礁石也裸露出来,使阮江华得以一饱眼福。他用焦墨画礁石,黑白分明、对比强烈,表现强烈的反光,更具质感。而缺水的植被,却呈现出更加坚劲的骨力,昂扬的姿态透出对于生命的渴望和内在的坚强。平静的水面也不是水波不兴,那是蕴含了波澜的表面的平静。墨、色交融的点染和擦染,阳光热烈而兼具生命力的旺盛。
  海南岛的秋天,在一年中时间是最长的,大概从每年的十月持续到来年四月。虽然也是收获的季节,却依然生机勃勃。植物是不断生长的,是可以边收获边耕种的。阮江华对于秋景的刻画真是一绝。画面当中依然是湖、海交界的礁石,这时却变得素净、淡然。只见他阔笔直下,浓、淡、干、湿相间,更有墨色并用,相互交融,更显干净利落。有趣的是,他的画面上一边是收获的喜悦,一边却是耕作的繁忙,非常真实地凸显了海南岛特色。
  我更感兴趣的是,或者说更期待的是看阮江华如何表现海南岛的冬天。且看这件《岛西冬韵》:仍然是湖、海交界处,仍然是热带独有的礁石、树木,但是阮江华的礁石变得更加概括,几乎是色、墨并用,一气呵成的。因为海南岛的冬天风力比较强劲,那淡淡的赭墨,正是表现石头被强风狂吹后干裂缺水的恰当手法。参天大树虽然叶子飘向一侧,但树干直立不依不靠,它的叶子变得褴褛,它历经沧桑的斑驳树干变得柔韧,昂立不屈的身姿证明了它内心对于美好生命的向往与自身尊严的坚守,这就是椰子树。我们没有在阮江华的笔下看到海南岛冬天的肃杀,反而是一派葱翠碧绿的生机和活力。
  在表现海南之美上,阮江华可谓是不遗余力,将他的艺术思想发挥得淋淋尽致。他不肯在原地踏步,立志要用最新、最美的表达不断完善自己的创作思想,更加精准地描画生他养他的这一方热土、这让人陶醉的美景。所以,每当我拜读他的新作的时候,都能感受到他“墨色淋漓障犹湿”的倾情挥洒。为了表现海南山水意境的深邃,他以独特的视角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中国画的色墨精神,不吝浓墨重彩的施用,实在是他深沉忘情的情愫展示,怎能不让人感动?
  这也许就是阮江华浓浓的乡情,还伴随着一些淡淡的乡愁吧。
  因为工作关系,他几乎把全部精力都给了美术事业,他与团结一心、充满正能量的海南美协领导集体一起,积极寻找和利用一切机会,为海南美术鼓与呼,向外界介绍海南美术创作的特色,积极动员兄弟省、市的画家来海南交流办展。与他一样勤奋的海南画家也都齐心协力,共同为丰富和完善具有海南特色的美术事业努力着。
  我们期待着阮江华凭借他的勤奋与睿智,给我们不断带来更多、更美的山水画卷。  
        (此文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