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国家高新区:植根文化圣地 追梦中国智谷

为同行者架梯铺桥为创业者加油添力为担当者撑腰壮胆

2017-06-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人才联盟
  △华为山东大数据中心
  △杨桥绿地
  <扫一扫 从这里了解济宁国家高新区权威资讯 关注圣地智谷建设动态
  2017年是济宁高新区建区25周年,也是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在这个关乎未来发展的时代拐点,济宁高新区把建设有全国影响力的圣地智谷作为转型升级、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以智能制造推动优势产业集聚力大幅增强,以智慧城市推动科技新城亲和力大幅增强,以智库人才推动人力资源引领力大幅增强,以智成文化推动区域创新辐射力大幅增强,以智理服务推动营商环境吸引力大幅增强,力争成为淮海经济区产业投资最活跃、创新创业最容易、发展要素最富集、人居环境最适宜、行政服务最高效的区域,走出一条具有济宁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道路。

  □姜国乐 孟一 李辉
  
坚持不懈
为同行者架梯铺桥

  不久前,“亚洲品牌500强”、“中国企业500 强”、全国第五大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向济宁高新区管委会专门发来感谢信,向济宁高新区在中华财险华东(济宁)电销中心项目推进过程中提供的大力支持和高效服务表示感谢。据了解,该项目年内销售收入预计超过10亿元,从签约到第一单业务的顺利诞生,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实现了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
  “企业和群众与我们同行,既有缘分更有情分,为他们服务、对他们负责是本分。”济宁市委常委、济宁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白山表示,必须为同行者架梯铺桥,让企业有更多的获得感、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
  企业发展是经济腾飞的先决条件。为探索出一条符合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助企之路,济宁高新区坚持做实企地合作的共同体,在持续优化金融、科技、信息等服务的同时创新方法,深入推进“吟龙”“共生”“基石”三大计划和“金水”和“金暖”两金行动,对政策合同量化、责任对赌,支持企业激发内生动力、加快投资发展,想方设法降低企业投资成本、运营费用。
  作为企业扶持办法中的重头戏,三大计划将60家企业分门别类装入“科技型成长企业”“本地骨干企业”“跨国行业巨头”三只篮子。“吟龙”旨在培植“科技幼苗”,重点填补资金、人才等初创企业的最大短板;“共生”强调密切本土骨干企业与所在地的血脉联系,在提升其全面实力的同时强化属地意识;“基石”则着重深化跨国巨头在济宁设立的工厂与总部间的业务联络,发酵“巨鳄们”的市场潜力……分门别类、按需提供政策的做法,为企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项目是区域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深谙此理的济宁高新区为此专门开展了大项目攻坚行动,创新服务产业发展体制机制,建立一个产业、一个主体、一套专案的工作机制,全面构建规划、政策、招商、园区、平台、协会、展会、服务“八位一体”服务体系;全面落实项目建设包保责任,按照“事业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数字化”的要求,实行服务项目“一线工作法”,落实“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加强项目服务,推动项目早动工、早投产,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后劲,有力促进了经济转型升级。
  项目的健康发展促成了产业发展生态圈的日渐成形,借此机遇,济宁高新区创新规划、政策、招商、服务、园区、平台、展会、协会“八位一体”产业组织模式,形成了研究产业、策划项目、对接客商、跟踪落实、全程服务的产业推进机制。而从抓项目到抓产业,从抓产业链向抓生态圈等一系列转变,则直接帮助济宁高新区一举突破国家检测检验示范区、国家安全产业园、综合保税区等专业园区实体化运营,以园区、产业处、区属公司三驾马车再掀大抓项目热潮。
  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有效提升居民幸福指数。济宁高新区坚决落实精准脱贫重大政治任务,切实办好民生实事工程,推动实事工程直接同老百姓见面、对账,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把民生实事转化为群众满意度。精准扶贫对象高新区后岗村村民张玉所对区里实施的一系列扶贫政策深受感动,他以自愿捐献遗体的举动表示回报社会的决心。他动情地说,政府对我这么关怀照顾,我无以回报,我愿死后把自己的遗体献给医学事业,也算尽了回报社会的一份心。
自始至终
为创业者加油添力

  “我们的项目主要是电动汽车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可应用到电动大巴、小型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上。”在济宁资本中心一场中小企业路演活动中,济宁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李卫民还没来得及走下路演讲台就被投资人起身围住,过去看似艰难的创业项目融资在路演本土化后变得渐渐容易起来。
  融资是制约创意落地和中小企业发展的老难题,随着济宁资本中心揭牌运营,本土企业在家门口直接对话资本市场,企业找钱速更快,成本更低了。“如果没有路演中心这样的平台,我们只有带着项目去北京、上海等投资人汇聚的一线城市去寻找机会,效率很低,也不接地气。”李卫民坦言。
  作为山东省第一个专业性的资本市场服务平台,济宁高新区与惠达投资共同建设的济宁市资本中心为创业者打造起了最优质的投融资环境。目前吸引了包括证券、投资、银行、中介等80余家机构先入驻,这对于拓展企业融资渠道,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有着重要意义。
  让更多创业者追梦圆梦,不仅是区域发展的新引擎,更是聚集发展要素的新途径,必须想方设法让创新种子获得最适宜的阳光、空气、土壤和水分。
  对此,济宁高新区以建设济宁复合中心为抓手,先期完善城市架构。构建了“一心三轴”城市框架,统筹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加快产城融合发展,让产业更加依附于城市,让城市功能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同时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置业乐业为标准,从公共服务、公共空间、公共活动入手,全面推开“一刻钟生活圈”建设,推动社区公共服务标准化配备。
  创新是区域转型的核心驱动力,需要一个综合性平台进行整体支撑。济宁高新区建设起科技创新中心,更大力度引导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17个行业公共平台落实“有团队、有人员、有实体、有经营”机制,在重点企业、产业园区加快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联盟,前瞻布局一批科技创新基础工程和重大战略项目,着力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
  随着中心建设的完成,一大批靠脑子“战斗”的创新人才持续涌入,随之而来的,是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的同步推进。为充分抢占人才先机,济宁高新区规划建设国家人力资源产业园,用产业开发的理念来发展人才服务市场、培育人才服务主体,吸引更多创客、痛客、极客新动能“三剑客”,持续抓好创业济宁?高新区引领行动,启动建设在济宁为世界的“圣地智库”,实现从科技项目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培育。
  同时,想方设法为区域发展提供要素支撑,积极培育和筹建各种权益类交易市场、大宗商品类交易市场,率先突破软件产品交易展示中心、工程机械交易中心、知识产权运营平台等一批上规模、上档次、有品牌的区域性市场建设,力求汇聚更多资源配置和交易,形成具有较强影响力要素市场集群。
殚精竭虑
为担当者撑腰壮胆

  出台支持创新创业的纠错容错机制,启动“微改革、见成效”行动,鲜明树立一线培养干部、在一线使用干部、在一线提拔干部的用人导向,建立阶段工作综合评价制度……今年以来,济宁高新区大力营造鼓励创新、支持担当、允许失误、宽容失败的良好环境,切实让吃苦的人吃得香、实干的人得实惠、有为的人有位子。
  白山说,担当者承担着多方压力,只有为担当者担当,他们才能有底气、有干劲、有活力。
  面对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区域发展的客观需要,济宁高新区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的最大优势,持续与先进高新区对标、向一流高新区学习,行业要有标兵、单位要有先进、岗位要有示范,加强横向比较,引入中长期目标,始终保持创新引领的精神状态,推动各项工作全市率先、全省领先、全国争先。
  树立效率效能导向,要想方设法降低时间成本。济宁高新区一方面给资源配置部门下硬指标,一方面创新资源配置模式,用好“高新特快”通道,构建园区服务企业、机关服务基层、街道服务百姓管理模式,建立一个部门管执法、一个平台找资源、一个大厅办手续体系,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树立支持一线导向,离不开重视一线、关心一线、支持一线的硬办法,更要抓住想干事、敢干事这两个关键点。济宁高新区围绕重心,健全起了正向激励机制,落实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容错纠错机制的实施办法,弘扬敢想、敢干、敢于负责的正能量。
  树立依法办事导向,需自觉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来深化改革、推进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谋划工作运用法治思维,处理问题运用法治方式,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更加明晰行政职权目录和运行流程,切实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树立从严管理导向,高新区引入并落实了KPI全员考核,以总量分任务、以基础定基数、以贡献定系数严格落实分类考核、分类排序,严格落实过程管理、跟踪督导,严格落实奖勤罚懒、追责问效,把握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驰而不息纠正“四风”,扎实推进巡察全覆盖工作,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