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山东省农科院以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发展

2017-06-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亚楠
   本报通讯员 王祥峰 高新昊 刘佳

  2013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省农科院时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加快构建适应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要求的技术体系。
  3年多来,省农科院贯彻落实总书记要求,紧扣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紧抓我省现代农业发展关键问题,强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科技担当,主持获得国家级奖励4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2项,新审定品种164个,实现了院士零的突破……
  该院党委书记周林表示,省农科院必须担负起以科技创新驱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和优质服务“三农”的重大使命,努力为山东农业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作出积极贡献。
质量并重,
牢牢端住手中饭碗

  5月31日,大地流金,丰收在望。滕州市级索镇龙庄村家庭农场主龙振存站在地头,盘算着眼前这400亩麦田再过几天就要开收了。“前段时间的大风降雨天气造成很多麦田严重倒伏,我种的济麦22基本没受影响,预计亩产仍能接近1300斤。”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省农科院时指出,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省农科院牢记总书记嘱托,将粮食尤其是北方主粮小麦的持续创新攻关作为重中之重。该院研究员赵振东于2013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济麦22超高产小麦品种就是他带领小麦遗传育种团队育成的。自2009起,连续7年秋播推广面积全国最大,累计推广2.5亿亩,产粮1300多亿公斤,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而这被业内称为“几近完美”的济麦22,是赵振东的骄傲,更是75岁的他心心念念要翻越的“大山”,他带领团队不断向前,不敢稍停创新的步伐,就是希望能够育成新的全面、明显超越济麦22的新品种,带动黄淮麦区新一轮品种升级。
  目前,济麦“三兄弟”——被誉为升级版济麦22的中强筋高产品种济麦23、品质可与美麦DNS相媲美的强筋品种济麦229和抗旱节水品种济麦262——陆续通过审定,引起种植大户的关注。
  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省农科院作物所所长刘开昌说,“我们下一步要以提升作物品质为突破口,质量并重,通过品种和绿色高效栽培技术配套,通过产学研合作,形成从品种到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科技支撑。”
转型升级,
突破重大关键技术

  “过去种玉米,亩产最多1200斤,毛收入不到1000元;  
  现在采用这种新技术,每亩地能产玉米1000~1100斤,花生300~350斤,玉米能卖到900块,花生能卖到小一千块,毛收入提高到1900元。”菏泽曹县种粮大户宋效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2014年开始,他采用了省农科院研发的“玉米/花生宽幅间作技术”,尝到甜头后,连续三年扩大规模,从起初的150亩扩大到了2016年的575亩。
  济宁市汶上县老孟家庭农场2015年将1000多亩玉米田改种了苜蓿。“每年能收五六茬,每亩纯收入1200多元,”老孟农场负责人孟建说,总算从地里见到了挣钱。
  近年来,玉米过剩突出,宋效印和孟建的种植模式虽有不同,但都是省农科院自主设立的“粮经饲”种植模式优化及关键技术重大课题的成果示范点,旨在破解过剩带来的农户利益受损。
  山东作为传统农业大省,过去依靠化肥农药的高投入换取农业高产出的方式已难以为继。实现山东农业转型升级,根本出路在科技。省农科院院长万书波说,该院启动实施“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腾飞行动与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突破并推广了一批制约农业转型升级的重大关键技术。
  其中,经省政府批准实施的山东省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是全国首个省级农业科技创新工程,也是通过自主选题、协同攻关解决制约山东现代农业发展关键共性问题的改革探索。截至目前,已经建设的42个任务团队中,吸纳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5个国家级单位,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17所省内外高校,18个地市分院,12家龙头企业,15个推广机构和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团队建设,初步形成了全省农业科研大协作、大联合的创新格局,实现了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提高了创新效率和成果转化示范进程。
成果转化,充当扶贫科技后盾
  临沂沂南县兴旺庄村的河滩盐碱荒地上的光伏板下,一片片丹参、徐长卿、半夏长势喜人。“谁也想不到,在这啥也不长的河滩荒地上,而且是在光伏板下面,还能长出这么好的中草药来,一亩地的收益又多了一两千元。”兴旺社区党总支书记马献才难掩欣喜。
  光伏板下种植中草药,是省农科院农产品所中药材创新团队依托沂南骏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设立的博士科研工作站,针对光伏板下特定的生态环境,借鉴耐阴、耐盐碱中药材的科研积累所提出的。仅在兴旺庄村的推广,就带来土地收益80万元,人均增收365元,吸纳110名贫困群众就业、年收益达3600元,趟出了村增收、户脱贫的致富新路子。
  作为全省综合性、公益性科研单位,省农科院始终把成果转化、服务“三农”作为科技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除了博士科研工作站,还建成了包括家庭农场科技联盟、科技成果示范基地、企业研发中心、农科讲堂等多种形式的公益服务平台128处,承建的山东省国家农村农业信息化示范省综合服务平台,涵盖了3200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点。推广服务网络实现了在全省县域的全覆盖,通过零距离开展科技服务工作,在科技扶贫中持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第一书记”作为我省叫响全国的扶贫模式,目前两轮已帮助1193个贫困村实现脱贫。省农科院积极响应全省部署,充当全省“第一书记”的科技后盾,搭平台、送技术、促产业,搭建起专家与农民沟通对接的平台,支持农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脱贫,促进农民实现持续增收。
  此外,省农科院坚持突出农业科研特色,探索形成了技术成果增效惠农扶贫、科技驱动全产业链发展实现多点扶贫、成果入股红利扶贫、承接种养科研试验扶贫、“农业+”多业态联合扶贫、提质增效扶贫等多种扶贫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