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我省艺术创作活跃、质量不断提升,但也存在作品与群众需求脱节问题,相关人士指出——

文艺创作要经常性听取群众需求

2017-06-02 作者: 孙先凯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孙先凯
  
  舞剧《齐风·甫田》入选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动漫舞台剧山东梆子《跑旱船》入选“全国基层院团优秀戏曲会演”;吕剧《兰桂飘香》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并荣获银奖;舞蹈《田埂地垄一片云》入选第十一届全国舞蹈展演……记者从5月26日召开的全省艺术创作工作会议上了解到,2016年我省艺术创作活跃高效,作品质量不断提升,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入选全国展演展示活动。据统计,自去年以来我省累计完成新创作剧目50余个、加工修改剧目20余个。但也存在作品与群众需求脱节的问题,相关人士指出,文艺创作要经常性听取群众需求。
为4829个省定贫困村
开展演出6415场

  自2013年开始,我省开始实施舞台艺术“4+1”工程,全方位支持艺术创作。2016年,省文化厅全面总结实施情况,深入分析问题不足,对“舞台艺术重点选题创作作品扶持计划”“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保留剧目工程”三个工程的实施方案进行了修订,使扶持对象更加精准、扶持目标更加明确、扶持程序更加规范、监督管理更加有效。据统计,2016年我省各级艺术机构完成了“4+1”工程评选资助,累计为28个创作项目提供扶持资金1870万元。
  去年,我省各级各类文艺单位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先后举办。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创作排演各门类扶贫题材艺术作品近百部,先后为全省4829个省定贫困村开展演出6415场。“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累计达5.8万场,较好地满足了农村群众文化需求,推动了基层民营剧团、庄户剧团的繁荣发展,增强了文艺基层发展活力。其中,省直艺术院团“送戏下乡”400场次、为全省儿童福利院和社会敬老院免费送戏140场次,“艺术进校园”演出累计在50余所学校演出170余场。此外,创新设立的“齐鲁大舞台”城市惠民演出季先后完成3轮340余场演出,为丰富省城群众演艺生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2016年年底,我省制定印发了《全省“十三五”艺术事业发展规划》,提前规划布局今后五年全省艺术创作生产格局。计划通过“艺术创作全链条扶持机制”,打造推出一批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的精品剧目,解决艺术创作“有高原、无高峰”现象。
艺术创作应当是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桂林认为,全省艺术创作生产呈现出积极向上的良好发展势头,但也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剧目轻人才、重申报轻实施、重生产轻市场、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与不足。
  “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项目提升目标不明、艺术追求不高,满足于请三五个专家简单一讨论,请个有点名气的导演简单排一排。”张桂林指出有些文艺单位“重申报轻实施”,“结果重新立上舞台后,新剧目与原剧目相比,只是改了部分台词、调了几句唱腔,重做了一点舞美和服装,没有大的根本性改变和质的提升。”
  此外,受多种因素影响,我省文艺院团,特别是省、市级文艺院团市场意识普遍不强,艺术创作与观众需求脱节,把全部精力用于“精品大戏”的创作,面向市场、为观众量身订做的作品较少,文艺作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出生即死亡”的现象比较普遍。张桂林认为,这是因为部分文艺院团对两个效益的理解不充分、不准确,“强调社会效益,甚至借口社会效益而对经济效益不闻不问,不能正确处理两个效益的关系。”张桂林说,“正确的艺术创作道路应当是强调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张桂林认为,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要正视这些问题,比照自身存在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重点克服苦难,解决问题。下一步,要坚持艺术创作中心环节,大力抓好关键重大题材和优秀传统文化题材创作。持续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狠抓专业艺术人才培养,努力推动我省艺术创作繁荣发展。
群众需求是文艺作品的最终依据
  目前,全国文艺评奖大幅压缩,我省文艺评奖也只保留了三年一届的山东文化艺术节这一平台。除此之外,不再组织举办全省性专业艺术评比活动,而主要通过组织举办展演展示和文艺评论、专家研讨等方式,指导各地、各艺术院团,树立正确创作导向,提升作品创作质量。
  如何发挥艺术评论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张桂林认为,要建立起“专业评奖、专家评论和群众反响有机结合”的文艺作品评价体系。“专业评奖是权威认可,清晰明确;专家评论是学术把关,理论性强;群众反响是最终标准,更是院团谋求发展资源、艺术作品实现自我价值的最终渠道。三者共同构成文艺作品评价体系的鼎立‘三足’。”
  张桂林建议各级文化部门、艺术院团要像抓创作一样抓评论,特别是要适当前置评论。在剧目创作之初,就邀请评论专家介入,对剧目题材选定、主题确定提供专业指导。在剧目排演过程中,可召开座谈会,让评论家与主创团队面对面交流,对作品进行点评。这些有的放矢的批评,使创作具有可塑性,有利于保证艺术创作具备较高质量,帮助艺术家提升创作水平、打磨艺术精品。
  群众是文艺工作的服务对象,群众需求是文艺作品的最终依据,群众口碑是评价文艺价值的最高标准。张桂林认为,要重视以市场反应为代表的群众反响。“院团开展艺术创作,要更加关注以普通观众、文化经纪人和演艺院线、文化媒体为代表的群众意见,探索建立全过程式的群众参与艺术创作的研讨论证机制,经常性听取群众需求。”以丰富多彩、可看性强的演出类剧目拓展演出场、提升演出收入,蓄积更多发展资源。还要注意设立观众维护机制,利用各种契机、通过各种平台,努力建立、持续维护好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努力培育相对稳定的观众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