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青州

巧借工商资本拉长创收链条

三产融合助力农民增收

2017-05-26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 报 记 者 郑颖雪 
    本报通讯员 刘芳芳

  初夏时节,青州市王坟镇侯王村开始热闹了起来。每天,百余辆旅游大巴载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来到这里摘草莓、逛山村、买山货、吃农家饭。
  以前的侯王村可不是这样,村民大多靠种山果为生,勉强维持生计,外地人更是很少知道这里。2013年,借助村里“以孝治村”积攒的名气和优越的生态环境,村两委开始带领大家搞起乡村旅游。他们将农民分户种植的土地纳入村合作社统一种植管理,将闲置的房屋改建成特色民宿,并指导村民创办农家乐,让全村人吃上了旅游饭。现在,村内孝文化园、草莓采摘大棚、文化大舞台、房车宿营地……依次建了起来,外地游客也源源不断地随之而来。
  “我们村共有303户,从事农家乐的就有106户,农户的山果也不愁卖了,每户每年的人均净收入增加了3000余元。”村支部书记冯先家说。
  做活“旅游+”是青州传统农村产业向旅游业要效益的有益探索,使众多落后的村落找到了“生财之道”,也使农业、农村焕发出了新生机,使农民有了新的角色扮演。目前,该市已成功发展起省级旅游强镇3处,省级旅游特色村5处,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处,各类采摘园40余处,农家乐经营户近700家,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2016年,青州市共接待乡村旅游游客336.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5亿元,极大地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家门口就业。
  沉睡多年的农村在三产融合中焕发了勃勃生机,青州市优势产业——花卉产业也在三产融合中实现了跨越发展。
  青州是全国重要的花卉生产和集散地,花卉种植品种全,从业人数多,种植面积广。但是多年来,该市花卉产业局限在单纯的种养,附加值低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为了将优势产业做得更优,青州市不断延长花卉产业链条,提高花卉产品附加值,将花卉生产、花卉深加工、花卉销售、花卉旅游以及花卉服务业有机融合,推动了花卉产业现代化发展。在“科技兴花”工程中,6家企业通过科技攻关,实现了由生产型向种苗研发型的转型,全市年产花卉种苗突破2000万株;花卉电商蓬勃发展,花卉电商企(店)已近400家,交易额达到18亿元。同时,花卉游成为该市的特色旅游项目。目前,花卉高科技博览园、青州(国际)花卉创业园、青州花卉公园、弥河生态花卉旅游休闲区等生态旅游观光点相继打造完成,花卉美食、花居住宿、花卉观赏等链条产品也在不断完善,2016年全市花卉游接待游客突破47万人次。
  除了挖掘自身潜力,青州市还注重借势发展。农户自身资金不足、管理不规范一直是制约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难题,而工商资本、合作社的介入恰巧解决了这一“瓶颈”,为农业提质增效注入活力。2011年,百纳城酒庄现代农业生态示范园项目在青州市西南山区开工建设。该项目集葡萄种植、采摘观光、酿酒于一体,实现了从种植到生产加工再到观光旅游的产业链全覆盖。“我们从农户手里流转土地,并聘用他们在园区务工,按照统一标准严格生产管理,产出的葡萄直接进入厂区深加工。这样既保证了厂里能够获得高品质的农产品,还实现了农户的双收益,一举多得。”已经从事葡萄酒生产近20年的百纳城酒庄经理刘焕亮说。
  除了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农业生产经营,青州市还积极扶持合作社发展壮大,通过指导农户生产,并按标准收购社员产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与大公司、大企业对接,签订农产品供销合同。市场需要什么,就组织社员生产什么,让农民能够从农产品销售的市场风险中解脱出来,专心致力于农产品生产。目前,全市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5家,依法登记注册的合作社2248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7家,省级示范社24家,入社社员近8万余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