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寿光·综合

翻花、面塑、铝编等非遗现身寿光文博会

“老玩意儿”,儿童喜欢老人怀旧

2017-05-19 作者: 戴玉亮 石如宽 来源: 大众日报
  □石如宽 报道   自学成材的寿光面塑师王建美,在制作一朵小花。
  □ 本报记者 戴玉亮 石如宽
   本报通讯员 张永升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很多人会背诵这句诗词,可是又有多少人见过、穿过箬笠和蓑衣?如果你参加5月8日开幕的寿光文博会,就有机会体验了。
  不仅仅是蓑衣,游客还可以感受老式织布机。“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花木兰当年使用的那种老式织布机,游客也可以在文博会上看到。
  寿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袁世俊说,与往届相比,本届文博会更注重贴近生活,设置了众多体验项目。在文化与传承展区非遗展示区,专门举办传承人现场制作、学生互动体验等多项活动。
  5月8日下午,文博会刘庆怀展位前围着很多人。“这不是翻花吗?我小时候的玩具,多少年没见过了。”63岁的王宏远说。刘庆怀告诉记者:“经常听到人们这么说。”
  在刘庆怀手中,一个小小的翻花,用不同的折叠方法可以变出18种形状。用手轻轻地一打,一个小灯笼形状的翻花就呈现在眼前。
  刘庆怀是山东平邑县人,加工翻花是他们家祖辈流传下来的手艺。刘庆怀的爷爷靠做翻花起家,爷爷把这个手艺传给了刘庆怀的父亲。因做翻花不能养家糊口,后来刘庆怀的父亲放弃了。不仅他的父亲,很多师傅因翻花不赚钱也都不做了。由此,翻花在市场上消失了近30年。
  如今,刘庆怀又拾起了这个手艺,翻花也于2013年成为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在,刘氏翻花已销往全国各地。
  翻花玩起来多种多样,做起来也不简单。
  第一道工序,是将大米和面磨粉做成面糊粘纸。刘庆怀说,不用胶水,因为胶水过几天就变干没有黏性了。一个翻花需要80层纸,每一层纸都需要亲自粘贴。
  第二道工序是晾晒。晾晒时阳光太强烈不行,阴天更不行,要晾晒一个月才能完全晒干。
  第三道工序是染色。为了让翻花更美观,每个翻花都由好几种颜色组成。刘庆怀告诉记者,每个翻花有几种颜色就需要上几次颜色,每上一次颜色都需要晒3到5天。要是一次性将几种颜色全部上完,颜色就会融合,变得难看。
  “现在哪里有展销会我都去,就是想宣传一下咱们的传统手艺,让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文化。今年是第一次来寿光,人们很喜欢我们的翻花。”刘庆怀说。
  寿光人王建美展示的是面塑。她创作的《千手观音》《八仙过海》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王建美是寿光营里镇人,出生于1971年。虽然初中都没有毕业,但通过自学美术和文化知识,她在当地一所中学担任了7年的美术老师,直到结婚后在家带孩子才离开校园。
  与面塑结缘,起于女儿的一次建议。2014年过年的时候,见别人家蒸花馍,女儿建议王建美也学着做。就在王建美上网查询制作方法时,偶然看到著名面塑大师王玓的作品《八月桂花香》,这激起了她很大的兴趣。后来王建美从网上联系到这位老师,到天津去拜师学艺,学习了7天。
  2015年10月,王建美参加了山东艺术学院办的一个面塑培训班,向专业的面塑、泥塑大师学习技艺。当时,培训班要求学员结课后都要完成一项作品,并集中展览,《千手观音》便是那时完成的。
  要做,就做不一样的。王建美了解到,关于“千手观音”的许多作品很少有真正达到千手的。参考了一些佛像作品后,王建美坚定了完成千手的决心。这件《千手观音》,有11个头、20只大手和千只小手。从构思、设计、配制材料、着手制作,王建美费了大功夫。作品要完美,就要反复修改完善。因为手太小,制作过程中难度不小,往往一只手要做四五次才能成功。一天用18至20个小时的时间,王建美连着制作了一个半月才得以完工。
  面塑由多个部位、多种颜色构成,不同的组成部分用不同的制作材料。这些材料的配方都是王建美自己研究配成的。她从网上学习相关知识,让面塑既能百年不腐,又能健康无害、不伤皮肤。据了解,王建美尝试了50余次才完成配方。
  王建美的面塑多取材于传统文化故事,寓意美好。“现在购买的人还不多,我也在不断提升面塑制作水平,争取得到更多人认可。”王建美说。
  在此次文博会上,还有烟台莱州草编、滨州草编、泥塑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
  在沂蒙铝编记忆传承人郝士奇手中,一根根五彩的铝丝,在起承转合间变成了摩托车、小拖车、龙、凤等艺术品。
  “铝编是手上的技艺,借助钳子等工具,把极具造型美的铝丝变成立体品,可以说是线条与艺术的完美结合。”郝士奇说。
  郝士奇多次参加寿光文博会。“今年的展会,文化味儿更浓,展区明确,展位多样,可以感受到东道主的用心服务。”郝士奇告诉记者。
  田野草根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周学玉展示的是用纯天然、原生态材料制作的工艺品。“全都取自自然的材料,没有污染。除了材料环保,更重要的是我们的创意,让工艺品有了很高的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周学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