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丰收

宋江的小智与大愚

2017-05-1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读史札记
    □ 傅绍万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天下闻名的梁山好汉,已经随着岁月远去。八百里水泊,也早已失去当年踪影。梁山多少事,都留与后人评说。
  《水浒传》记载的梁山水泊,“山排巨浪,水接遥天”,“纵横河港一千条,四下方圆八百里”。这片水域,描写的是山东的东平湖一带。东平湖周围,群峰环立,南为梁山,西为金山、困山、腊山,北为九顶莲花山,东为蚕尾山。东平湖湖心位置,有一座聚义岛,又名土山岛,还叫无影山。梁山好汉晁盖等智取生辰纲,上梁山之前,藏身于此,并在岛上密谋起义大计。传说晁盖在岛上养伤时,宋江曾向他提出招安一事,当时晁盖大怒,发誓说宋江招安以后,“我尸不还乡,长留孤岛”。《水浒传》中有诗说:宋江泣泪五十里,无影山中祭天王。
  今日梁山,只是平原上孤零零的一个小山头,不见水的影子。在东平县,新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水浒城”,还能看到一大片水域,传说为当年水浒英雄演练水军之处。水泊梁山是否真像小说描写的模样,其实难说。历史上的梁山泊农民起义,包括宋江这个人物,和小说描写的相去甚远。
  《宋史·徽宗本纪》记载: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张叔夜传》说:宋江起河溯,转略十郡,官兵莫敢撄其锋。《东郡事略·侯蒙传》说: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溯,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关于起义的结局,记载不一,有的说被招降,有的说被平定,有的说招降后还被利用去讨方腊,宋江被封为节度使。《水浒传》取的是接受招安一说,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因为当时是异族统治,作者的心是在大汉正统。许多人品评水浒人物,也是以小说中的形象说事。《水浒传》中的宋江,到底该如何评说?
  宋江上梁山之前,是一个小官吏。他上梁山是迫不得已,权借水泊暂时避难,只待朝廷招安,日后可以封妻荫子,青史留名。小说中这个介绍,是为他最后接受招安作铺垫。实际上,出身和愿望虽然重要,却不一定决定一个政治人物的最终选择。政治人物行动的取舍,往往取决于实力和利益。
  梁山有晁盖在,事情好办。因为晁盖是打江山、创基业的人,一般没人敢和他叫板。晁盖死后,梁山由宋江接班,事情就很麻烦。首先,晁盖当年初创梁山事业,并没有什么远大志向。他们几个人智取生辰纲,不过是借着乱世,发一笔横财,事情败露,不得不上梁山。这个底子打得就不好。第二,宋江的威望,在一个“义”字。他“济人贫苦,赒人之急,扶人之困,人称‘及时雨’”,这可以将那些出身社会下层的头领聚拢在身边,像李逵、武松、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等。但是,这个地位并不稳固,因为梁山上还有一股更大的势力。第三,梁山上更大的势力是出身上层的将领。随着梁山事业的发展,梁山上的政治力量已经发生根本变化。主要头领中,官吏、军官的比例越来越大,卢俊义、林冲、杨志、柴进、呼延灼、关胜等等,本事很大,占据要津。这些人都是被逼上梁山,他们在梁山是暂且栖身,随时等待机会接受招安,希望创造机会被招安,有些人因兵败被俘归顺梁山,也是以将来归顺朝廷作为条件。可以说,要求招安的势力已经占据上风,这是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宋江最明白这一点。在平时,他利用一切机会以一个“忠”字拉拢这一批人。晁盖死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举起招安的旗,是分析了各种政治力量之后作出的选择,这既可以发挥他原来“义”的优势,聚拢住出身下层的头领,又可以用“忠”的旗帜,笼络住出身上层、心在朝阙的头领。从策略上讲,这是宋江的智慧。
  毛泽东评《水浒传》,说宋江只反贪官,不反皇帝,接受招安,宋江一下子便成了反面角色。反皇帝就好,不反皇帝就不好?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从陈胜、吴广,到明末的李自成,也不是开始就反皇帝,皇帝毕竟离他们太远了。他们造反,影响到朝廷,朝廷派兵镇压,才和皇帝挂起钩来,可能才慢慢反起皇帝来。反皇帝做什么?都是盯着皇帝的宝座。造反成功了,他当上了新皇帝,历史便又一次重复。直到近代的袁世凯,当了大总统之后,还要来个复辟,又回头当了皇帝。所以,反皇帝的起义领袖和不反皇帝的起义领袖,没有谁高谁低,半斤八两而已。
  问题的关键是招安。招安只能当成策略,决不能真做。晁盖是坚决反对招安的,虽然许多降官降将会和他离心离德,他也感到了这种威胁,他开始很看重宋江,宋江初上梁山,他还要让他坐第一把交椅,其情相当诚恳,但是,宋江要招安,晁盖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变。在身负重伤、弥留之际,晁盖留下遗嘱,谁捉住射死他的人谁就当梁山泊主,这是在堵宋江的路。晁盖坚决反对招安,对梁山事业、对个人安危,都是明智之举。历史上,形形色色的被招安者,都没有好下场。尤其是被招安队伍的头领,更是人家的心腹之患,必欲除之而后快。除非像蜀汉的刘禅那样,装傻装到乱真,才能苟且偷生。晁盖不一定熟读历史,但世事却是看得相当明白。
  宋江自称“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其实智不如晁盖。他举招安的旗,也行招安的实。接受招安之后,去打方腊,梁山一百单八将,死的死,伤的伤,硕果仅存三十六员正副将佐。就是这个结局,朝廷还不放过,接受封官的,没几个有好下场。宋江自己,被一杯毒酒了结了性命。这是宋江的大不智,是深刻的历史教训。像后来的起义军,就变得聪明起来了,形势所迫,或者到了穷途末路,就来个假招安,借以赢得喘息的机会,发展壮大力量,手里的军队是不会交出去的。这样的被招安,就有利无弊,可进也可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