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今日关注

山东装备承担深海取“冰”重任

2017-05-19 作者: 董卿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董卿 报道
  本报烟台5月18日讯 我国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进行的可燃冰试采今天获得成功,烟台企业设计建造的钻井平台“蓝鲸一号”,承担了此次试采任务。
  矗立在蔚蓝海面上的“蓝鲸一号”,是全球最先进一代超深水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采用Frigstad D90基础设计,由位于烟台的中集来福士完成设计、施工、建造和调试。“蓝鲸一号”堪称庞然大物——平台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
  今年3月6日,“蓝鲸1号”从烟台启航,经过8天的航行顺利到达井位。3月28日正式开钻,经过40多天的日夜奋战,5月10日下午2点52分点火成功并持续稳定产气。此次试采,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率先采用降压法,改变海底可燃冰的成藏环境后,将固态可燃冰在海底分解为天然气,通过采集管道收集至海面。源源不断的天然气从深海海底之下开采上来,点燃了“蓝鲸一号”的喷火装置。自5月10日出气至今,已累计产出超12万立方米、甲烷含量高达99.5%的天然气。
  作为全球最先进一代超深水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不仅在体量上远超其他同类资金装备,而且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克服了技术攻关、项目管理、全球采购、实际作业等诸多挑战。
  对于此次试采成功,中集集团CEO兼总裁麦伯良表示:“这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开发能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我们深感自豪。这也是中集集团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提升国家高端能源装备实力的重要实践。”
深海取“冰”难在哪 科学家比喻为“在豆腐上打铁、用金刚钻绣花”
  和海洋石油、天然气相比,海域可燃冰的开采就一个字:难。
  难点也是一个字:软。
  俗话说,柿子要捡软的捏。但可燃冰开采却最怕“软柿子”。
  “可燃冰虽然储量大、分布广,但形成年代要比石油、天然气晚得多,覆盖它的海底地层普遍是砂质,现有的海底钻井设备开采它就好比在‘豆腐上打铁’、用‘金刚钻绣花’,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大量砂石涌进管道,造成开采失败。”试采现场指挥部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调查局“李四光学者”卢海龙说。
  全球天然气水合物研发活跃的国家主要有中国、美国、日本、加拿大、韩国和印度等,各国竞相投入巨资开展天然气水合物试采,竞争异常激烈。其中,美国、加拿大在陆地上进行过试采,但效果不理想。日本于2013年在其南海海槽进行了海上试采,但因出砂等技术问题失败。2017年4月日本在同一海域进行第二次试采,第一口试采井累计产气3.5万立方米,5月15日再次因出砂问题而中止产气。
  “与日本相比,我国海域主要属于粉砂型储层,这也是占全球90%以上比例的储藏类型。砂细导致渗透率更差,同时我国的可燃冰水深大、储层埋层浅,施工难度更大。我们的突破,对于全世界而言更具有可参考和借鉴的价值。”卢海龙说。
  ——攻坚克难,首先依赖于“中国理论”的建立。试采现场指挥部地质组组长陆敬安说,在多年勘探和陆地研究的基础上,我国在全球率先建立了可燃冰“两期三型”成矿理论,指导圈定了找矿有利区,精准锁定了试开采目标;创立可燃冰“三相控制”开采理论,应用于试开采模拟和实施方案制定,确保了试采过程安全可控。
  ——试采的成功,也有赖于“中国技术”的突破。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局长助理、试采现场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谢文卫说,通过这次试采,我国实现可燃冰全流程试采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形成了国际领先的新型试采工艺。
  ——试采的成功,也来自“中国装备”的支持。据介绍,这次试用的钻井平台“蓝鲸一号”是我国自主制造的“大国重器”,也是世界最大、钻井深度最深的双井架半潜式钻井平台,可适用于全球任何深海作业,在试采过程中,我国科技工作者还开发了大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具并实现成功应用。
       (据新华社广州5月1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