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让学生上学期间挣工资,毕业时成为“抢手货”。莱芜职业学院——

在生产一线教技育才

2017-05-10 作者: 于向阳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向阳
    本报通讯员 赵冰

  4月21日,国家有色金属研究所下属北京恒远天桥粉末冶金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张富国带领他的团队,回到母校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洽谈粉末冶金的注射成型合作,同时提出招工12名毕业生。
  令这家公司人员意外的是:这个材料工程专业教室完全是按照车间的样式建设的,门口还挂着莱芜金威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牌子。教室里面摆放着真空烧结炉、球磨机、混料机、液压机等机器设备。几位学生正将粉末倒进模具里,将其挤压成一个个“铁柱”。在设备旁有一个楼梯通上二楼,那里才是学生们学习理论课和老师办公的地方。
  “我们研发的钢结硬质合金,专门出口到澳大利亚力拓公司,用于矿石研磨,比他们原来使用的德国产品寿命长3倍,这都是我们的学生生产的。”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实验室负责人陈文说。
  “这和我们的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有很大关系,办学方式决定了教学方式,也就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陈文说。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在粉末冶金方面有较厚的积累,2011年,学院粉末冶金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被评为省市共建省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当时也出了一些科研成果,但是仅限于教学和研究两个方面。
  粉末冶金投资大、见效慢,由于科研经费不足,学校实验室开始尝试承接厂家的科研项目,利用社会资金搞研发。
  “我当时就参与了一些项目的研发,得到了很多动手操作和了解市场的机会,积累了粉末冶金方面的实战经验,为我后来发展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2013年毕业后,这家企业第一时间找我签约。”张富国说。
  2013年,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专业与河北邯郸史威冶金设备材料公司签订协议,双方共同出资1000万元,在校内注册成立了混合所有制的企业“莱芜市金威新材料有限公司”,建成年产100吨钢结硬质合金材料和模具材料生产线。
  生产线建立后,人才培养模式随即做了调整,实施“工学结合、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企业生产需要,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文化和专业基础课,掌握专业所需各项基本技能,第二和第三学年采取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在工作时采取企业管理模式,并采取师徒制,一名师傅带3到5名徒弟,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每个轮训岗位所需的技能。同时学生在生产产品时,还能拿到相应的报酬。“我们一个月能拿1700多元的工资。”正在操作机器的学生说。
  同时,公司设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由股东和部分专业教师组成,董事长由企业负责人担任,公司经理由学院专业老师担任。
  “这就对我们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来只需要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现在既要懂市场,又要懂科研,还要懂教学和操作,学生相应地也会学到这方面的知识。”教研室主任郭丽波说。
  目前,材料工程专业开发的高性能细晶碳化钛钢结硬质合金模具材料,金属陶瓷——铸钢镶铸复合材料等新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另外有两项成果获得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张富国说:“我们就是看中的这种办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学校就掌握了企业生产所需的技能,到了企业就可以直接使用。所以我们公司这次扩大生产,我第一时间就到母校来要人。”
  陈文说:“目前2014级的28名毕业生大都已找到工作了。很多企业都来要人,我们的打算是:不是上市公司,不推荐。”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孟平告诉记者:“自从我们把课堂变成车间,企业对我们的学生确实刮目相看,我们材料工程专业现在是全省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试点,下一步将扩大到其他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