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专版

树立学生人生的灯塔

以传统文化教育为抓手,在学生心田播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7-05-1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斯普朗格曾说“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文化是教育存在的标志、教育本质的反映、教育传统的体现、教育发展的核心,是“流淌在师生心中的一股清泉”,既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气魄,更是一种气韵。龙应台曾说:“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文化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他同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重要论述,进一步明确了青少年教育在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地位与作用、使命与途径。
  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以及全省高校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和宝贵精神财富,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意识到位后,行动就立即跟上。山东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立足齐鲁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研究制定了《关于推进全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意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体现到人才培养各个方面,推动高校课堂教学、主题活动、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建设。
  一是主抓课堂教学。引导和推动高校以必修、选修等方式开设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识课程,目前,超过80%的高校开设了相关课程。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起在全校推行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本科生必选一门传统文化公选课,研究生必修《论语》。山东师范大学将齐鲁文化等方面的课程设置为大学生必选课。积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省委高校工委划拨50万元专项经费,确定5所高校进行改革试点。搭建推广载体,统一组织编写了《中国传统文化读本》,作为高校通识课教材和思政课辅助教材,推荐给全省高校师生使用。通过课堂教学,对于引导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起到了主阵地的重要作用。
  二是善抓主题活动。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使之融入到师生的学习教育、德性养成当中。组织全省高校先后开展了“孝行齐鲁”“中华传统美德进校园”、节俭养德等活动,今年举办电视竞技类节目《论语大会》,吸引30多万名大学生参与。各校结合办学实际和地域文化特点,组织开展了各具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山东工商学院开设“新儒商文化讲坛”,引导学生学习、培养新儒商精神;泰山学院举办以泰山文化为主题的“泰山国学堂”,青岛科技大学连续多年举办端午诗会,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之美;烟台大学开展“弘扬勤俭节约优秀传统,建设节约型校园”活动,在全国引起热烈反响,青年学生自觉弘扬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蔚然成风。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内经济社会转轨转型,深刻变革,现代传播技术迅猛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大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对大学生健康成长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山东高校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对于引导学生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远意义。
  三是长抓文化建设。坚持以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滋养校园文化,积极打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有精神家园。今年,省政府投入1050万元支持16个高校传统文化传承创新项目建设。山东建筑大学秉承“三泉映雪”的立意,建设了雪山书院、海草房等彰显历史文化感的校园文化景观。齐鲁师范学院建造了齐鲁文化物化载体——齐鲁文化长廊,陶冶师生情操。烟台大学传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援建的基因,打造交融互通的精品工程,涵养良好的学风教风校风,努力培养“六有”大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