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七成财政支出投入民生项目

幸福市南:努力让发展成果普惠民生

2017-04-2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薄克国 刘春梅
  
  为符合条件的孕妇提供出生缺陷预防检查补贴;为0到3岁的孩子开设公益早教;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中学,有一大批优质教育资源;就业岗位多,创业扶持多;为老人发放防走丢智能手环,建活动中心,发展医养结合机构……住在青岛市市南区,从出生到老去,时时可感受到幸福。
  过去五年,在财政收入增速放缓、支出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市南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由2012年的50%提高到2016年的72%,累计支出130亿元。今年市南区“两会”期间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次强调:“必须坚定不移走群众路线,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学有优教
  家住大学路的吴女士今年加入“二孩妈妈”队伍,给上幼儿园小班的儿子添了个妹妹。“养俩孩子确实挺累的,但好在孩子的上学问题不用愁,市南的教育质量还是很高的。”吴女士说,在市南区,从学前教育一直到中学,都挺让家长放心。
  市南区的教育其实是从孩子0岁开始抓起的。2013年市南区率先在全省开展公益早教试点,共设立29个公益性早教中心,100%覆盖每个街道办事处。市南区政府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公益早教发展,2016年拨款110万元。“全区配备276名持‘双证’上岗的早教园长和老师,全区近3000名0—3岁婴幼儿和家长每年可免费享受10次早教指导与服务。”市南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过去五年,市南区共投入45亿元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重建、改扩建宁夏路小学等7所学校(幼儿园),中小学校营养午餐实现全覆盖,在青岛市率先为中小学生免费配发制服,教育信息化和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经验全国推广,95%的学校成为省市规范化学校,被评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科技体育艺术教育示范区。
  2017年,市南教育又将有大手笔,与青岛大学合作建设青大实验中学、附属小学和幼儿园,启动金门路小学重建工程,宁夏路第二小学、燕儿岛路第一小学扩建工程开工,完成南京路小学主体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澳门路小学、宁德路小学及幼儿园建设;新建八大峡小学等4所学校食堂已投入使用,还将建设东部配餐中心,并将创建市标准化食堂;发展社区教育,创建3处社区居民特色学习体验基地;推动海信文化教育产业园建设。今后五年,市南区还将重建新建和改扩建10所以上中小学(幼儿园)。
  
  老有颐养
  市南区现有常住人口54.3万,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12.8万,占23.6%,高出青岛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是典型的老龄化城区。12.8万老人中,失能、半失能老人2万余人。
  老人怕老,更怕生病。2011年,市南区人民医院成为全市首家试点医养结合的医院,集老人养老与医疗于一身,一时间床位难求。市南区列出专项扶持资金2000万元,采取发放建设补助、运营补贴、奖励补贴等措施,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优先发展老年养护型、医护型养老机构。
  在社区居家养老医养结合方面,市南区大力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开展居民家庭签约式服务,主要为区域内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及残疾人提供居民健康信息管理、健康生活行为干预指导、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等相关服务。
  2015年,市南区珠海路街道分批次为辖区内符合条件的老人免费发放了智能手环,开启了市南区“智慧养老”新模式。过去五年,市南为区内老年人建成东西部两个老年活动中心和73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持续开展“六送”养老服务,五年投入6000余万元,惠及老年人8.8万余名。
  2017年,市南区还将启动老年大学新校(西部老年活动中心)建设,给更多老人提供上学机会。今后五年,市南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相结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病有良医
  “大病去大医院,小病去社区医院,社区里做检查,大医院出报告。”最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市南区居民开始习惯去家门口的社区医院。中山路社区居民管延苓,有多年哮喘病史,以前基本上每两个月就要跑一次急诊,每次跑医院都很折腾。去年3月份,她经人介绍来到中山路街道河南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青岛九医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兰淑娟的诊疗。不用排队挂号就能接受医院专家诊疗,让管延苓感到惊喜。更惊喜的是,需要住院治疗的她,通过社区推荐预约,直接就能住院治疗,根本不用自己排队挂号。而出院后的后续治疗,继续在社区进行。管延苓就是市南医联体模式的受益者,医联体实现了“首诊在社区、大病到医院”的分级诊疗。
  2013年11月,市南区还启动国家在青岛实施的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试点任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组成全科医生团队并和居民签约,接受居民咨询和求助。过去五年,市南区新建改建9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规范居民健康档案28万份,为无体检单位老年人和困难残疾人免费体检10.7万人(次),实施白内障老年人复明手术1658例。出生人口缺陷干预2.83万人(次)。
  2017年,市南区将建成3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名医和家庭医生进社区活动。整合医疗卫生资源,推进大医院与社区医疗机构组建医联体,完善社区首诊、双向转诊服务体系,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今后五年,将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措施,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推行社区全科医生家庭签约服务,加强医联体建设,保障人人享有安全、有效、公平、可及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全面实施全民健身工程,切实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住有宜居
  住得安心,生活方能如意。和住相关的事,没有小事。
  电梯老化,拿什么钱来修、来换,一直是“老大难”。市南区作为青岛最早建设高层楼房、最早使用电梯的居民区,这一问题尤为突出。很多居民楼电梯使用期限已达15年以上,甚至更长,存在较多安全隐患。2016年9月份,市南区在全市率先出台《青岛市市南区老旧电梯更新改造管理办法(试行)》,根据电梯实际使用情况,对故障率高、投诉率高、运行状况差的老旧电梯进行全面更换、升级改造、停机大修,以消除安全隐患。2017年,市南还将为1251部民用电梯加装一键报警装置,对全区262部居民住宅小区老旧电梯进行更新改造,做好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试点工作。
  过去五年,市南旧城改造房屋安置和货币补偿1.56万户,落实4348套保障性住房建筹指标,实施棚户区居民房屋征收4375户,完成3个地铁站点等市重点工程房屋征收。组建1300人的社区安全自防队伍,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的“天网”工程。2017年,实施青岛湾等片区3000户棚户区居民房屋征收,制订征收后房屋利用计划。今后五年,加强住房保障,全面完成3300户旧城改造拆迁居民安置任务。
  
  劳有所得
  过去五年,市南新增就业30万人(次)、扶持创业1.7万人(次)。市南出台创业人员房租补贴,极大地降低了创业人员成本。扩大培训政策范围,实现辖区有《居住证》人员和灵活性就业登记人员均可参加免费技能培训。推行街道人社“标准化+”服务。实现了居民在一个窗口即可办理所有业务,办理业务时间提速约30%以上,减少了居民办事排队等待时间,该服务在全市予以推广。
  2017年,市南将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新增就业4.5万人,扶持创业3700人,技能培训5000人以上,扶持创业企业(个体)700家,带动就业2100人以上。今后五年,市南区将多渠道促进就业创业,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增强就业吸纳能力,完善促进就业体系,开展失业人员岗前定向就业培训,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保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
  
  在市南,还有这些幸福点
  过去五年,市南建立大救助平台,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5亿元,慈善协会共募捐5920万元、扶贫济困2万余人(次),帮众多贫困家庭解忧。建成残疾人阳光安养服务中心。
  过去五年,市南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65处社区图书馆、110处公共阅读服务点、65处社区休闲广场和公共体育“五分钟健身圈”,推出全国首家互联网阅读服务平台。
  过去五年,整治楼院1100个、道路94条,新建改建绿地9.65万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实施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居民16.1万户。
  2017年,市南将朝停车难“开刀”。制订充电桩建设规划,发展智慧交通、智慧泊车,规范行车停车秩序。制定支持社会力量兴建和开放停车场、驻区单位和机构错时开放停车场的扶持政策,推进软件园中心区、401医院等8处停车场建设,新增泊位5000个以上。文化方面,市南区将在西部城区选址建设区级文化中心、图书馆、档案馆等公共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