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庄稼汉变身无人机“飞手”

2017-04-16 作者: 李铁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李 铁 报道   在技术人员指导下,农民“飞手”张克俊和吕永昌正为植保无人机更换电池。
  扫描二维码 下载新锐大众 客户端

  □ 本报记者 李 铁

  4月12日,即墨市段泊岚镇东瓦三村的田埂上,一架无人机的六个旋翼迅速旋转,飞机原地停留片刻,就稳稳地飞向麦田,一道五米宽的“药雾”从天而降,均匀撒在麦苗中。
  37岁的庄稼汉张克俊皮肤黝黑,头戴墨镜,手握遥控器,远处的无人机尽在掌握。这是他第一次在田间实地操作。几分钟后,无人机飞了回来,一旁担任“助手”的吕永昌手脚麻利地更换了农药。仅仅半个小时,18亩麦田撒药的活儿就干完了。
  按照每亩12元的价格,田主赵秀礼付给无人机生产商山东中科新农航空科技有限公司216元。这其中,每亩有2元是付给“飞手”的劳务费。中科新农总经理黄佳生说,无人机每天可撒药200亩到300亩,“飞手”最多可挣到600元。
  截至2016年底,即墨全市建档立卡的2220户贫困户、5670人已全部脱贫,张克俊是其中一员。
  “怎么样多点收入渠道,让我们脱贫农民不返贫,大家都很关心。”张克俊说。为此,即墨发挥民营经济实力强的优势,动员100家工商联执委以上企业和商会,帮助65个贫困(经济薄弱)村;动员1000余家民营企业,“一对一”帮扶贫困户。当地提出,结合企业的专长和贫困户的具体情况,从项目、岗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帮扶。
  当下,无人机受到不少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的青睐,但无人机价格不低,技术要求高,培养一名“飞手”花费不菲。看准了这一市场需求,今年3月,当地扶贫办、供销社与中科新农合作试点,扶贫办出人,供销社出场地,企业出技术和机器,免费培训脱贫农民当“飞手”。田主有需求,“飞手”就上门服务,有钱可赚;种粮大户省去了购买、维护的费用;无人机生产商的市场也得以开拓。
  张克俊和吕永昌是当地培养的首批植保无人机农民“飞手”。张克俊家住移风镇矫家庄村,以前除了种庄稼,基本没有其他收入,家庭年收入不过3000元。2016年,镇上帮他建起3亩蔬菜大棚,帮助他脱了贫,但他心里总觉得有些没底儿。听到要培养“飞手”,就赶紧报了名。在首批培训班上,他学习了10天,课程包括无人机维护保养、运行系统和飞行练习等。第8天,他就能熟练进行喷洒飞行操作了。
  企业擅长领域不一样,脱贫农户条件也各不相同,这让企业和农民的对接“百花齐放”。吕永昌说,他们村的农民在扶贫企业帮助下,有意愿创业的搞起了加工、运输生意,有的学起了营销、裁缝,还有些年老体弱的成了护林员、保洁员。
  对于今后,张克俊信心满满,他打算联络一位村民当助手,一起给有植保无人机的合作社打工,助手的技术含量不高,手脚麻利的农民就行,还能再解决一个就业岗位。等业务多起来,他打算买一台无人机自己干。
  黄佳生补充说,他们近期还研发了类似“滴滴出行”的平台供双方对接,客户在软件上下单,“飞手”来抢单,交易更加便捷。未来市场成熟了,农民“飞手”收入会越来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