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更需要关注实际效果

2017-04-1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孙先凯

  近日,苏州市出台办法对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进行考评。考评结果显示,多位传承人被考核为“不合格”。根据规定,评估不合格的两年内不得申请项目资助经费,连续两次不合格的,将被取消传承人资格。
  近年来,众多非遗项目走进商场、学校进行展演、展示,引发社会对于非遗的关注。但关注之余,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如何?提及非遗传承的成果,非遗项目的数量、传承人的数量、所开展的非遗传承活动都是考核的方面。但在笔者看来,在这些考核的硬性指标之外,我们还需要更多关注非遗传承的实际效果。
  关注非遗传承效果,首先要打破只看重数量的非遗“政绩观”。在非遗项目正式被确认后,传承工作本应该真正开始。但在实际工作中,申遗的动机往往与政绩挂钩。申遗成功后,只是在需要展示的时候才搬出来表演一番。关注非遗传承效果,非遗项目的数量和接下来的传承工作同样重要。
  关注非遗传承效果,其次需要建立科学的非遗传承评价机制。在苏州的考评中,有的非遗项目传承人认为此次被评为不合格,只是因为自己填写表格时不够仔细。据笔者了解,目前对于非遗传承效果的评价多是从非遗传习活动、非遗进校园、非遗传承人收徒等方面,考核的形式多是自我申报。如果单从这些方面的申报进行评价,难免会有偏颇之处。笔者认为,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需要从非遗自身发展和传承的多方面入手,结合申报材料、实地考察、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全方面地进行。
  关注非遗传承效果,第三需要建立非遗动态管理机制。目前,很多非遗项目进行生产性保护,但同时也产生了对非遗的开发热过于保护、商业关注热过文化关注的乱象。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苏州对非遗传承人所实行的动态管理机制。建立非遗退出机制,对于非遗内涵流失、传承不力的项目,取消其非遗项目资格,更好地引导和督促非遗传承效果的提升。
  关注非遗传承效果,还需要关注非遗内涵进校园。目前,在推出许多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同时,多位非遗传承人也表示了另外担忧:学校把非遗当成手工艺课,孩子玩完就忘,非遗文化内涵传播效果不强。关注非遗在孩子中的传承效果,还需要学校和传承人把文化内涵摆在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