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聚力攻坚“去降补”

——二谈加快新旧发展动能转换

2017-03-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评论员

  新旧动能转换,有长期性矛盾,也有阶段性难题。就当前来讲,“三去一降一补”是问题矛盾的焦点,也是动能转换的支点。新旧动能转换能否取得新成效,就要看“去降补”这场攻坚战取得怎样的进展。
  围绕“去降补”聚力攻坚,是山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一条宝贵经验。新旧动能的转换,是一个调整产能、提质增效的过程,也是一个防范风险、补齐短板的过程。化解过剩产能,让囤积的资源资本“解套”,新的要素才能向利用效率更高的行业领域流动;去杠杆,处理呆坏账,既为企业减了负,也有利于防范动能转换中的金融风险;把要素和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一降,为企业降本增效之余,也能相应减轻动能转换压力。可以说,以“去降补”为抓手,补齐发展短板,增强发展后劲,传统动能才能轻装上阵,新动能成长才能活力迸发。去年以来,我们大力淘汰生铁、粗钢、煤炭、地炼等严重过剩产能,妥善处置“僵尸企业”,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新旧动能转换中出现的一系列可喜变化,正是聚力攻坚“去降补”而取得的。新的一年,紧紧围绕“去降补”新任务,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评价,排出时间表、划好路线图、签订责任状,我们营造的,将一定是动能转换的更广空间。
  新旧动能之变,首先是思想观念之变。一段时间以来,在完成“去降补”任务中,有的地方认识上“看不清”,以为经济一触底就会V型反弹,煤炭、钢材市场暂时回暖了,就想复产、扩产,走“回头路”;有的利益上“舍不得”,觉得多年积累的库存、产能是看家本领,是实力所在,担心把它去掉了,影响GDP和财税;有的心态上“怕得很”,害怕关停并转带来失业问题,引发社会风险,转型一等再等。动能结构质的跃升,从来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动能释放过程中的曲折与起伏,往往使动能更新呈现为一种脉冲式的波浪推升。处在这样一个新旧动能质变前夜,任何一点认识模糊、思维短视、犹豫迟疑,都会造成动能转换停滞甚至倒退。摒弃短视思维,扭转错误政绩观,主动而为,知难而进,一锤接着一锤敲,就能在动能转换的关键时刻发出坚决果敢的奋力一击。
  “去降补”阶段不同,着力点不同,思路、方法都必须根据新情况、针对新问题作出相应调整。当前,去杠杆之下,宏观调控更加注重“精准滴灌”,去库存就不能简单利用加杠杆方式来消化;化解过剩产能,面要更广,涉及行业也更多,采取行政性平均分派,内生动力不足,效果也会打折扣。在新的阶段,“去降补”每项任务都很吃重,各项任务之间关联性、互补性加强,更进一步增加了动能转换的难度。把“去降补”推向深入,摸准脉象,才能开好“药方”。相比过去的行政化“去产能”,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严格执行能耗、质量、安全等法律法规和标准,才能倒逼行业洗牌、提质增效;相比广泛实施的“松银根”政策,突出因城施策和“地根”调控,才能解决房地产结构问题,实现行业合理有序发展。总之,奔着问题去,从行业企业具体情况、具体问题出发,对症下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才能纾解“阵痛点”,培育动能“增长点”。
  充分释放“去降补”动能,改革创新是最有力的撒手锏。收费项目清理过千,为何还有企业叫苦不迭?有的地方房地产库存减了,但信贷杠杆却加了不少。剖析当前“去降补”工作中面临的种种难题,究其根本,往往是体制机制障碍造成的。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就是要以改革为牵引,建立起促进两者合理、有效、快速切换的体制机制。把企业的融资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下来,必须依靠财税金融、放管服等领域改革的全面发力;彻底出清“僵尸企业”,必须通过健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完善与之配套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破解“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债务谁来担”的合力。深化关键性领域改革,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用改革释放发展潜力,激活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新的动能结构必将破茧成蝶,为山东经济长远发展积蓄更强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