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往开来砥砺奋进

济南市中区:建设国内知名、省内一流的品质之区

2017-02-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魅力市中
  △中海环宇城                   □宗爱迪 报道
  △金龙大厦
  △山东新金融产业园
  △山东书城
  △市中全景图
  △市中夜景
  “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五年来,济南市中区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肩负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砥砺前行、奋发向上,带领全区人民开创了各项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进在又一个五年交替的时空坐标上,市中区将目光瞄准下一个五年,乃至更远的将来。市中区将在省、市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济南市委“453”工作体系要求,突出发展、民生两大主题,统筹推进北、中、南三大空间布局,大力实施“人才、产业、科技、文化”四大强区战略,努力把市中区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全省一流的品质之区,在济南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中走在前列、争当排头兵!
  □牛远飞 朱振
  
创新驱动
全面提升综合实力

  过去的五年,对于市中区来说,是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的五年,是建设和谐幸福市中至关重要的五年。
  经济总量明显提升。生产总值迈上800亿元台阶,预计2016年完成815亿元,年均增长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90亿元大关,2016年完成91.7亿元。预计201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4亿元,年均增长12.4%。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80亿元,年均增长17.2%;完成进出口总额3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3亿美元;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1694个、亿元以上项目167个,新增壳牌石油等世界500强企业19家、阿里巴巴旗下山东一达通公司等区域总部企业66家。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优化为0.45:16.34:83.21。渣打银行等全市4家外资银行落户市中,新增金融机构区域总部12家、总数达到67家,山东新金融产业园入驻新兴金融机构70余家、管理基金达到千亿元规模。泉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星工坊·飞尔姆乐园等7个产业载体加快建设,文创产业实现突破。
  改革创新深入推进。改制成立市中控股有限公司、区经济开发投资中心,政府主导建设了济南国际创新设计产业园、市中区济南大学创业学院等一批创新平台。全部完成11家区属困难国有企业脱困,启用新政务服务中心,推行“动态编制”管理、公务自行车摆渡、办公资源整合、公务用车改革等措施,发展活力充分释放。
  过去的五年,是全域统筹一体发展的五年。累计征收土地1.42万亩、供应土地9214亩、出让土地5252亩,完成拆迁1240余万平方米,开工建设1400余万平方米,新建1.3万余套安置房。北部核心区更新提升。老商埠保护开发取得历史性突破,主题街区即将开街。英雄山街区成为全市唯一一条国家级特色商业街,整体改造工程即将完工。普利街、经八纬一等棚户区完成改造,经四纬一、四里村等片区完成拆迁,绿地普利中心、润华国际财富中心、山东书城等一批高端楼宇投入使用。中部拓展区拉开框架。兴隆、南北康等11个旧村基本完成改造,文庄、小岭、山凹、魏家、阳光舜城片区等基本完成拆迁,二环南路快速路实现通车,兴隆泛旅游综合体、南北康片区等6大单体投资过百亿、建筑体量300万平方米以上的重点片区加快建设,一座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环境优美的新城正在崛起。南部生态区绿色发展。玉符河综合治理工程基本完成,石崮等一批都市现代农业园区改造提升,新建红符路等道路,打造仁里等1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9个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所有贫困户实现脱贫,实现了生态与富民的有机融合。
  过去的五年,是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的五年。市容市貌进一步提升。累计投入6.51亿元,道路街区、铁路沿线、开放式小区、城乡接合部等区域整治效果明显。累计拆除各类违章建筑61万平方米,完成48个开放式小区综合改造,新建改建垃圾中转站12处,新建提升农贸市场14处、便民市场23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管理进一步提升。管理重心实现下移,城乡环卫一体化深入实施,构建了责任清晰、联动高效、齐抓共管的“大城管”体系。新建改造普利街等城区道路36条,打通七里山路西段、土屋路等瓶颈路段,全面推行社区道路微循环,治堵工作取得实效。生态环境进一步提升。累计淘汰落后产能44.5万吨,万元GDP综合能耗降低17%以上。累计治理绿化破损山体33座,新增绿地面积77.2万平方米,打造了郎茂山公园等景观亮点,全区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49.9%、44.1%、42.8%,均位居全市第一。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建设繁荣向上的五年。民计民生持续改善。五年来,民生领域累计投入达到127亿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突破4.7万元和1.7万元,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月58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年4165元,义务教育“三免一送”等16项惠民政策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建学校8所、增加班数270个,学校集团化覆盖率达到85%,所有学校全部达到省级办学标准。建立区外来务工人员综合服务中心,建成区医院新院并构建“321”医联体,启用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图书馆新馆,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等36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社会治理创新突破。群众工作专项经费覆盖所有村居,城市社区办公用房均达到300平方米以上标准,建成全市首家社会组织创新园,孵化社会组织54家。
四大战略
勇争发展排头兵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冲刺的五年,更是全面深化改革要取得决定性成果的五年。展望未来,国内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矛盾凸显期,市中区信心满怀,聚合力、激动力、挖潜力,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迈上新台阶,建设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品质新市中。
  “建设国内知名、全省一流的品质之区”,是今后五年的目标定位。“国内知名、全省一流”重在凸显发展标杆和工作要求,“知名”即培养市中元素、打造市中品牌,提高市中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流”即各项工作敢为人先、勇攀高峰、誓争第一。“品质之区”重在凸显发展目的和评判标准,是应对挑战、彰显特色、错位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选择,必将成为市中未来发展的核心特征和鲜亮名片。建设国内知名、全省一流的品质之区,将着力实现以下目标:
  发展品质更好。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在新常态中寻找机遇,在有限空间内挖掘潜力,在现有条件下优化路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争取更好更快发展,提前实现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1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9%左右,综合实力在全省各县(市)区中名列前茅,将市中区打造成为历史文脉与现代时尚交相辉映、经济发达与百姓富裕相得益彰、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互动并进的现代化城区。
  服务品质更优。坚持服务高标准、保障精细化,突出主动服务、用心服务、高效服务,全力做好为人民群众、为辖区企业、为驻区单位、为基层社区的服务工作,着力提升民生服务效率、政务服务能力和属地服务水平,为工作生活在市中的社会各界人士创造优质便利条件,将市中区打造成为全市、全省综合服务的引领区、示范区、标志区。
  环境品质更美。强化“环境重于政策”的理念,推动人与自然、生活空间与生态空间、魅力都市与自然风貌协调融合,打造优美怡人的生态环境和整洁舒适的人居环境,建设“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山水园林都市。到2021年,城乡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城市承载能力显著提高;空气、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绿化覆盖率保持全市领先,将市中区打造成为洁净宜居城区。
  民生品质更实。遵循“民生优先、幸福为先”的工作导向,视为民利民为己任,以造福群众为目的,加强以保障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切实做到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到2021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公共服务更加均衡,社会保障和就业水平进一步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将市中区打造成为人文气息浓郁、社会事业发达、群众安居乐业的品质城区。
  未来五年市中区的中心任务是在济南市“打造四个中心,建设现代泉城”中走在前列、争当排头兵。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市中区大力实施四大战略:
  人才强区。牢牢抓住人才这个关键要素,以识才的慧眼、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营造人才加速集聚和引领发展的良好态势,着力构筑人才生态良好、管理科学高效、集聚效应明显的区域人才高地,充分发挥各类人才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力军”作用。
  产业强区。牢牢抓住产业这个第一支撑,把培育发展产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最强发力点,高起点搭建产业发展大平台,高标准谋划布局大项目,高质量引进落地大企业,推动产业向高端化、专业化、集群化方向转变,加快形成“高端引领、多产支撑、特色突出”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牵引力。
  科技强区。牢牢抓住科技这个不竭动力,坚持走科技引领之路,在科技资源整合、重点企业培育、科技成果转化上下功夫,打造一批在全市、全省有影响力的科技型、创新型产业园区,聚集一批科研机构和骨干企业,建成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创新创业载体,促进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各类主体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文化强区。牢牢抓住文化这个城市灵魂,以城市承载文化底蕴,以文化丰富城市内涵,坚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手抓”,突出文化繁荣和文化管理“两结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到位”,努力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特色鲜明的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
今后五年
给你一个产城融合品质之区

  新蓝图、新目标,吹响了新一轮发展的号角,“继往开来,砥砺奋进”已经成为全区上下干事创业的主旋律。今后五年,全区将以“不畏艰难、勇立潮头”的斗志去作为,以“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标准去担当,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去攻关。
  围绕经济提质增效,突出三产并举、高端引领,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主攻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大力发展金融产业,巩固提升传统金融产业集群,重点引进股权投资、资产管理、融资租赁等新金融、类金融机构,促进金融业多元化发展,打造全市区域性产业金融中心的重要一极。补强新兴工业,有效对接“中国制造2025”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动交通装备、电气机械器材、通用设备等制造业向“两化”深度融合。壮大现代高效农业,按照“合作化、园区化、规模化”发展思路,重点发展设施农业、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建设一批生态型、都市型现代农业园区。
  围绕现代化城市化,突出产城融合、精明增长,构筑城乡一体新格局。做优北部,以城市有机更新为目标,既注重通过棚户区拆迁、老厂房和旧楼宇改造实现城市再生,也注重通过传承文化记忆、修复历史街区实现城市复兴,打造“一核两圈”的省会中心区域。做强中部,向西部、西南部扩展延伸,将王官庄、七贤、白马山、党家、陡沟5个片区作为未来拆迁改造的主战场,以拆迁拓空间,靠空间促发展,全力打造“一带五区”的新城区。做美南部,突出服务城市、衔接南部、富裕农民三大功能,以山水田园为韵,以古朴村落为形,以现代农业为径,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生态保护屏障、绿色景观走廊、都市农业品牌。
  围绕发展动力转换,突出创新驱动、人才支撑,打造科技创新新高地。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一批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实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叠加”,产业链、资金链、技术创新链“多重融合”。加快培育创新创业生态,强化政策导向,健全完善支持企业创新创业的各类政策,最大限度发挥叠加效应,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快吸引高端一流人才,坚持人才优先发展,优化人才政策引导体系,大力实施顶尖人才聚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发展、青年英才储备“四大工程”。
  围绕深化改革开放,突出重点难点、先行先试,释放区域发展新红利。以看齐意识把准改革脉搏,统筹谋划、有序推进中央和省市各项改革部署,确保全面衔接、坚决执行、落地生根。以问题导向冲破瓶颈束缚,突出抓好具有引领性的重点改革措施,形成一批制度性成果,有力撬动面上改革。以国际视野提升开放层次,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推动外资、外包、外贸联动发展和引资、引智、引技融合共生,着力引进一批国际级、国字头、领袖型的大项目,落户一批世界500强、国内百强企业,努力把市中打造成为服务高地、成本洼地、投资福地。
  围绕展现市中之美,突出建管同步、宜居宜人,铸就城市发展新品质。精致建设,打造紧凑型城市,遵循以人为本、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的理念,呵护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城市“基因”,注重城市通风廊道、视线廊道、天际线建设。精细管理,打造智慧型城市,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从“重硬件”向“重软件”转变、从“重管理”向“重服务”转变、从“重整治”向“重长效”转变。精心涵养,打造生态型城市,大力实施“增绿添彩”工程,重点推进万灵山、小龟山等山体公园建设,打造一批社区游园、城市公园、街头绿地,丰富绿化层次,提高绿化品质,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绿化空间体系。
  围绕社会民生建设,突出共建共享、优质均衡,建设幸福美好新家园。筑牢城乡民生保障底线,深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立扶贫长效机制,确保脱贫底线兜得住、成果过得硬。提升城乡公共服务质量,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完善集团化办学模式,打造“名校云集、名师辈出、家长满意”的教育现代化示范区。构建城乡多元治理格局,深化社区治理创新,大力推行社区标准化建设,推动社区减负增效,探索社区干部晋升渠道,构建项目化推进、社会化服务、信息化管理的社区治理体系。
  市中区统筹推进党内民主、文化建设、法治建设等工作,努力汇聚各方力量、提升文化软实力、营造尊法守法良好环境。加快法治政府建设,严格落实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动党群机关、企事业单位、村(社区)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和司法领域改革,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健全司法救助体系,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