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创新构筑人才高地 推动城市跨越发展

2017-02-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石墨烯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在青岛讲述石墨烯发现之旅及未来产业前景
  △袁隆平(前中)院士签约项目进驻青岛国际院士港
  △海洋国家实验室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共同发起的深蓝渔业科技创新联盟在青岛成立,发展深蓝渔业,助推我国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兴起
  △在蓝谷举行的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上,专家激扬文字
  △荣获2016年度齐鲁友谊奖的外籍专家巴菲奥(中)与学生们在一起
  △第16届“蓝洽会”上,海外高层次人才洽谈项目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展芳容
  △青岛中德生态园
  2016年,青岛实现生产总值10011.29亿元,成为中国第12个“万亿GDP”城市,居京津后跻身北方城市三甲行列。在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青岛能取得如此成绩,青岛创新人才驱动发展战略功不可没。
  新常态背景下,青岛坚持创新人才驱动发展战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积极构筑人才高地,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青岛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人才“第一资源”助推经济社会发展迈向更高层次。
  青岛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全球胸怀,发挥本土优势,广纳英才。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69万人,其中,在青院士106人、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66人、国家“万人计划”专家33人。

  □薄克国
  
创新驱动
激发人才活力干事创业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推动建设中国大洋钻探船、启动“万米深海行动计划”、启用每秒达到2600万亿次计算水平的超算平台、共享深远海科学考察船队平台……作为全国首个获批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在推进中国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方面,正发挥着引领示范作用,引领我国深远海研究从“跟踪”转变到“引领”,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国家实验室建设之路。
  “万米深海行动计划”是海洋国家实验室“透明海洋”重大战略任务的子任务之一。去年,围绕该项目,海洋国家实验室组织来自国内多个海洋科研机构的科学家,利用深远海综合考察船“东方红2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完成万米深海研究科考任务,获得了诸多珍贵海洋观测资料,填补了多项海洋科研领域空白。
  “像马里亚纳海沟综合观测这样的大项目,我们虽然有船、有原创观测技术,但没有这么强大的资金,也没有这么多的科学家,离开了海洋国家实验室这个平台,肯定做不了。”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表示。
  “海洋国家实验室是聚集平台,也是共享平台,要为全国的海洋科学家搭台唱戏。”海洋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吴立新介绍,在青岛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海洋国家实验室抢抓海洋强国战略机遇,勇于突破传统科研体制,创新形成了治理结构“管理轻屋顶”、科研管理“形散神不散”、人才管理“做事不养人”、运行服务“规范不僵化”四大体制机制,成为面向世界、国际一流的综合性海洋科技研究中心和开放式协同创新平台,成为“海洋科技国之重器”,力争经过3年努力,进入世界著名海洋科研中心前5名。
  “谋创新就是谋发展,抓创新首先是抓人才创新,创新人才驱动。作为人才主管部门,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青岛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只有破除制度藩篱,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转变政府职能,才能使人才创新创业的激情充分迸发。
  像海洋国家实验室这样,青岛市积极创新人才驱动,推动人才管理去行政化,在事业单位管理岗位推行职员制改革,实行与所在单位行政级别脱钩、与专业能力水平相适应的职员管理制,激发管理人员干事创业的活力。
  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驱动的核心是高端引领。
  青岛市抓住西海岸新区获批人才改革试验区的重要契机,以“着眼破解难题推政策创新、依托政策创新聚高端人才”为思路,在人才激励、评价和引进等方面积极探索,取得较好成效,西海岸新区成为“国家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区”。目前,试验区有41.6万人才,其中院士33人、“千人计划”专家27人、“泰山学者”等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320余人,比2014年末分别增长37.5%、170%、36%。
  青岛市将蓝色硅谷管理局确定为独立法人,建立灵活高效的薪酬机制,有效保障用人主体自主权,让人才尽展其长;在青岛高新区实行事业部制管理,积极打造“人才特区”,助推高新产业发展;青岛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积极布局金融人才高地建设,满足金融机构对高端人才需求,营造更有吸引力、更具竞争力和更显活力的人才发展环境。
聚焦高端
云集全球英才服务国家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青岛市始终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全球胸怀,广纳英才,在服务和对接国家战略中建功立业,谋取发展位势和先机。
  “青岛国际院士港为团队提供的硬件和软件,对我们的吸引力最大。”袁隆平院士团队成员、袁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国栋介绍。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进驻青岛国际院士港后,带领团队成立国内首个国家级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亲任中心主任和首席科学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袁隆平带领团队制定的中长期目标是,在1亿亩沿海滩涂或者盐碱地上推广海水稻。计划在3年时间内,亩产达300公斤,3至5年内达到我国水稻平均的亩产量,即450公斤亩产量。
  袁隆平预计,全国有十几亿亩的盐碱地没种庄稼,还有几千万亩的滩涂,如果利用起来全国推广一亿亩海水稻,以每亩亩产300公斤水稻产量计算,将增收300亿公斤,相当于一个湖南省全年的水稻产量,多养活上亿人。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来栖”。去年,青岛市建成青岛国际院士港,与多领域的一批创新创业院士积极对接洽谈,与袁隆平等15名院士正式签约合作;建成青岛院士专家创新创业园,首批吸引葛丽娜等6位院士专家入驻。涵盖海水稻培育、海洋生物医药等诸多科技前沿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并越来越成为受院士们欢迎的创业热土,成为支撑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引擎。
  “现在的科技研发更加重视合作,单打独斗已经很难走到前列。”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王玉田对青岛国际院士港感受最深的是,把高精尖人才集中在一起,就容易碰撞出火花,更容易协同创新。
  青岛坚持以全球化视野聚焦国际化人才,在引才政策上打造比较优势,制订“青岛英才211计划”,实施百万人才集聚行动,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围绕提升引才国际竞争力,推出了顶尖人才奖励资助办法,拿出“真金白银”,面向全球引进急需紧缺高端人才,对新培养、新引进的顶尖人才,给予最高500万元生活补贴、顶尖人才团队最高1亿元的项目资助,政策扶持力度全国领先。目前,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肿瘤精准医学两个顶尖团队分别获得1亿元的资助。
  与国际接轨的引才政策吸引了全球顶尖人才纷至沓来。石墨烯之父、诺贝尔奖获得者安德烈·海姆等多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人才来青创新创业,实现了青岛市诺奖人才引进“零”的突破。
  以安德烈·海姆教授落户青岛为契机,青岛把石墨烯产业列为支撑城市经济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之一,建设了中国首个国际石墨烯创新中心和北方唯一的国家级石墨烯产业创新示范基地,组建了石墨烯协同创新平台,吸引了众多产业领军人才落户,为打造中国乃至全球石墨烯产业发展新高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1月,经国务院批复,青岛的城市定位从“中国东部沿海较重要的经济中心”提升为“国家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围绕这一定位,青岛确立了“三中心一基地”的发展宗旨,即打造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国内重要的区域性服务中心和国际先进的海洋发展中心,以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青岛围绕“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出台《青岛市“三中心一基地”建设人才支撑计划》,确定了科技创新人才、高水平服务业人才、高端海洋人才、先进制造业人才4个人才集聚行动,并率先启动实施了海洋高端人才引进活动,面向全球发布首批海洋高端人才需求岗位370余个,诚邀全球海洋英才来青创新创业发展。其中,博士及正高级职称需求占到90%以上,多数要求具有海外学习或工作背景。
名校井喷
青岛“高校朋友圈”滋养城市

  人才一流,创新和科研发展才能一流。
  筑巢引凤,吸引高端英才,青岛在人才发展平台上着眼一流,加快高端创新资源集聚,抢占科技和产业发展高地,打造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集聚平台体系,汇聚起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
  作为山东半岛的龙头经济城市,青岛同时完成了一流高校集群布局。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滋养了城市,这种相辅相成、共兴共荣的关系,在青岛这座快速发展的魅力城市里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 
  2016年9月24日,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正式启用,并迎来第一批学生。“20世纪30年代和50年代,东迁青岛的山东大学就曾名家云集,闻一多、梁实秋、沈从文、老舍、童第周等大师执掌教鞭,青岛也因此积淀了深厚的城市文化。”山东大学校长张荣说,山大与青岛再续前缘,将共同打造一张世界级的智慧名片。 
  伴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倡议和战略的实践与发展,青岛在“引智”路上衔枚疾进,名校抢滩进青。
  2016年,青岛“高校朋友圈”迅速扩大,中科系、高校系、企业系、国际系等高端创新资源引进取得新成绩,新增10所高校来青办学和开展科研。截至目前,与青岛正式签订协议的国内外高校(机构)达28所。
  其中,复旦大学青岛研究院正式登记设立,中科院青岛科教园开建,北航青岛研究院揭牌,西南交大青岛轨道交通研究院落户高新区,中央美院青岛校区、清华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落户西海岸新区,中央美院青岛大学艺术创新园在蓝谷奠基,市政府与中国海洋大学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建海大黄岛校区,市政府与哈尔滨工程大学签署哈工程青岛校区框架协议。此外,市政府还分别与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
  这些国内顶尖大学云集青岛,今后将在科技合作、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国际交流等方面与青岛开展深层次、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
  青岛亮出了未来5年的“引智”蓝图,出台了《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引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意见》:计划到2020年,在青高等教育机构(含军事院校)总数增加至50所以上。研究生数量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在校生数量和高校数量位居计划单列市首位……基本实现50万的高校人才存量。
  业内专家认为,通过引进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教育机构,优化办学模式,创新办学机制,以及资金、服务、用地,强化多方面政策扶持,未来青岛将成为充满活力的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
海纳百川
助力蓝色经济跨越

  “经过洽谈,我们与青岛罗博飞海洋技术有限公司合作签约,计划共同致力于海洋仪器仪表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在2016年10月份举行的第16届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签约仪式上,英国南普顿大学的牛西泽博士说:“第一次参加‘蓝洽会’,就取得了合作成果,真的是不虚此行。”
  牛西泽留学英国期间,开发了独创的基于微流体的可佩带和便携式生物化学传感器,能够连续采样并实时准确地测量液体中的生物化学物质的浓度。该技术可用于医疗健康的实时连续监测,以及水环境如海洋、水源或废水等的连续化学监测,将为相关市场带来革命性的突破。
  第16届“蓝洽会”由青岛市委、市政府主办,以“智汇青岛 创赢未来”为主题,向世界展示青岛优越的创新发展环境,架起青岛与海外高端智力、技术及项目对接的桥梁,搭建高水平、有特色、国际化的高端人才、技术项目交流合作平台,吸引40多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56名海外高层次人才、40余家中科院系统的科研院所参会对接洽谈,现场达成正式合作项目146项。
  “蓝洽会”作为集聚海内外人才智力、加强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平台,经过16年的培育和发展,已成为中国蓝色经济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具有较好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据介绍,连续举办了16届“蓝洽会”,先后吸引了千余名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青发展。 
  集聚海内外智慧,助力蓝色经济跨越,青岛在四大洲设立了20家海外引才引智工作站;在美国等国家建立4个海外工商中心,支持海尔集团等企业筹建15家海外研发中心,打造了汇聚国际人才的桥头堡;联合企业每年4批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举办海外人才推介会,广揽海外高端人才。
  “充分尊重和体现人才价值,就要不断完善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多方投入机制,既要用事业激发其创新勇气和毅力,也要重视必要的物质激励,切实让人才‘名利双收’。”青岛市坚持多元投入,让人才创新创业更给力。
  青岛加大财政投入奖励人才,近三年,市级财政投入人才工作突破30亿元,其中,为66个“人才特区”项目发放扶持资金1.6亿元,给予“青岛市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0万元安家补贴和100万元项目支持,为131名人才累计资助1.5亿元,给予博士后站30万元建站资助、在站博士后每年6万元补贴,共发放1.1亿元,发放硕士、博士住房补贴1.8亿元。还积极为产业领军人才团队争取上级资金扶持2.95亿元。
  鼓励用股权期权激励人才。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鼓励科研人员以知识和技术入股,引导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充分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热情。在西海岸新区推行人才股权、期权及分红激励,让人才共享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
  促进资本融合惠及人才。发挥公共财政杠杆作用,设立17只科技股权投融资体系基金,组建12只天使投资组合基金,撬动百余亿元社会资本为人才发展保驾护航。对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取得社会化风险投资的,给予风投总额20%的跟投支持。开发智易贷等人才和科技信贷产品,拉动银行贷款102亿元。支持发展青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339家挂牌企业融资总额达31亿元,企业和人才得到了雄厚的资本支持,创新创造活力极大地激发。
  “我们始终将做好人才服务作为吸引、留住和用好人才的软实力,不断优化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真诚地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青岛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青岛市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才工作生活更舒心。
  ——打造多维信息化的“线上”服务平台。充分开发“互联网+人才”网络服务系统,整合人才公共事务线上服务功能,提升服务人才效率。开通人才项目网上申报直通车,全天候为人才项目引进落地开辟绿色通道。创办“青岛人才”、“科技通”等微信公众号和青岛高级专家微信群,初步形成了多维、互联、高效的网络服务平台。
  ——丰富多种社会化的“线下”服务手段。建设启用了青岛蓝色人才港、国际海洋人才港等人才创新创业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宽高端人才项目培育和公共窗口服务等功能。新建青岛人才服务中心,整合政府各项人才管理服务职能,做到一站化、无缝隙和保姆式打理。拓宽市高层次人才社会事务服务专窗功能,为高层次人才发放“服务绿卡”,办理了安家落户、子女入学、医疗保险等27类1320项社会服务事项。针对青岛房价相对较高的情况,建设了468万平方米人才公寓和352套精装修人才周转房,并建设可拎包入住的52栋院士公寓楼,为高端人才实施保姆式打理,全面提升服务人才品质和层次,让人才来得了、留得下,工作顺心、生活舒心,为人才创新创业解决后顾之忧。
  2016年4月份,在深圳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首次权威发布“中外城市人才吸引力三十强”国际榜单,青岛名列第19名,位居中国内地城市第三名。同时,青岛连续5次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十大城市”。
  知识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面向未来,青岛市委、市政府推动人才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人才驱动型城市,优化人才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服务体系,创新构筑人才高地,推动城市跨越发展。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青岛,正向国家中心城市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