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东营精准发力,多措并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2017-02-07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魏东 李明
  
  2016年以来,东营市积极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目标要求,扭住产业转型升级这个核心动力不放松,在转型中“腾笼换凤”,在升级中提质增效。大企业转型意识明显增强,中小企业与各种平台服务重视培植创新优势,优惠政策频出,全市产业基本面发展稳中有进,转型有了充足的活力,有效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的进程,全力促进该市经济发展。
  
  
  “内涵式”发展激发转型活力
  在东营市利华益集团,筹备5年的“聚碳酸酯”项目正在动工兴建,这款工程塑料的基础材料,生产技术是国际最前沿的。
  “所有新项目,我们的定位就是,必须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必须是市场缺口比较大的技术,必须是市场缺口比较大的产品。”利华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秀民说。相比传统的炼化,“聚碳酸酯”的附加值能提高90%。为这个项目,东营市专门从“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专项资金”中拿出了2亿元来扶持。
  近年来,东营市把工作重点放在由资源性依赖向创新引领发展,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发展的转变,形成持续的竞争新优势,破旧立新,打造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动能。创新驱动也加速东营新旧发展动能转换,石油化工、汽车配件、石油装备等9大优势产业集群快速崛起,主营业务收入过100亿元的企业有32家,13家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
  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2016年年初,东营市就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好重点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通知》等,对各项服务业态发展提出意见,鼓励企业实施兼并重组,充分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完善落实相关财税、金融、土地、退休、分流等政策措施。
  政策优化了产业转型升级的环境,政策力度大、频繁发力,真正为企业在规范化管理、降低成本等方面扫清了前进的路障。内外相辅,转型也有了充足的活力,升级“动车”已强势开动。东营市经济运行呈现总体平稳、稳中向好的态势,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较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16年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683.69亿元,同比增长7.0%,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为3.3:61.8:34.9,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
  
  创新发展
  搭载科技、人才“双引擎”
  在胜利经济开发区,东营胜利石油科技创新园内,不少创新项目正在落地。“除了各类服务平台外,我们还建设了东营首家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平台,正式运营后可协助企业实现知识产权效益最大化。”东营胜利新城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伟介绍,该园区是由东营市和油田共同举办、胜利经济开发区具体承办,搭建石油石化领域的创新型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此推动石油装备产业的转型升级。
  以前,以资源要素为核心的企业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如今,以创新要素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同样可以。2016年8月份,东营市组织了全市骨干企业德英工业4.0对标行,通过到世界优秀企业里学习,很多企业负责人对“隐形冠军”类的中小企业感触颇深。这类中小企业长期在某一领域里以尖端技术研发为核心,牢牢占据该领域市场份额的鳌头。企业家们纷纷表示,企业无论大小,都必须发扬“工匠精神”,加大科技投入,真正地变“制造”为“智造”。
  东营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增长动力转换,申报省级技术创新计划项目53个,实施重点技改项目18个,累计向98家科技型企业发放科技贷款15.5亿元,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12家。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家、省级1家,孵化设施面积76.1万平方米;建成9家省级众创空间,场地面积达10.1万平方米,入驻创业团队和企业607家。东营创新广场启动规划,胜利科技创新园等园区加快建设。
  人才是第一资源,拥有了人才,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东营深入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完善政策措施,大力引进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培养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急需紧缺的专业技术人才,加强与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及团队的合作,全市国家级、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达到14家,与411个高校院所建立合作。目前,全市国家“千人计划”、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省“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分别达到5名、2名、19名、8名。
  为了吸引并留住更多人才,东营不断推进科技项目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支持一批有条件的科技型企业和龙头企业独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立国家、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人才。加强黄河三角洲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国家采油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建设,积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建成产业研究院12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77家,市级以上科研平台达到473个,实施省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367项,新增科技型企业348家。
  
  聚力推动品牌建设
  2003年,只有7个山东名牌产品,占全省名牌产品总数的1.5%。2016年,拥有中国名牌产品、山东名牌产品和山东省服务名牌数量分别达5个、138个和29个。通过13年的品牌建设之路,东营市已经初步实现了从“制造”向“创造”的转变。方圆铜业、胜动集团、万达集团、半球面粉……一大批名号响当当的企业从东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走品牌建设之路,企业才是核心。为促进企业创新、创优、创品牌、创国际知名品牌,东营市借鉴发达省市的经验和做法,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促进经济发展的意见》和《东营市商标品牌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印发实施《关于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的意见》,全面启动了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在外部环境上,结合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东营市积极开展“打假保名优”、“百城万店无假货”等活动,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行为,切实保护名牌企业的合法权益,引导鼓励企业大力加强商标品牌建设。截至目前,东营市财政已累计发放商标注册补助资金210万元。
  东营市还明确了品牌战略重点,推动品牌发展重点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势主导产业、区域特色产业转移,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培育成具有高水平的产品品牌,推动质量要素向自主品牌聚集,推动自主产品品牌在质和量上实现“双提升”。
  东营市建成了“全国铜及铜材知名品牌示范区”、1个“国家级出口轮胎质量安全示范区”和1个“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成橡胶轮胎、石油装备、有色金属等3个山东省优质产品生产基地,有1名个人荣获首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省长质量奖总数达6个,另有中国驰名商标27件、山东省著名商标90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