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的步履 奋进的足迹

——山东财经大学以项目组工作模式推进改革发展一年间

2017-01-0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于洪良

  “十三五”开局之年,学校事业发展的答卷亮点频现——
  “双一流”建设成绩喜人;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成效显著;
  人才队伍建设实现超常规跨越;
  学校综合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主校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发展的鼓点催人奋进,良好的开局砥砺人心。
  2016年初,面对竞争日益加剧的高等教育发展新态势,山东财经大学党委一班人审时度势,通过项目组工作模式,着力抓好事关发展全局的五项重点工作,以此带动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最大程度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全方位凝聚了大家干事创业的智慧和力量,也彰显了深谋远虑、稳健决策的驾驭能力和追求卓越、善做善成的实干精神。
  有一天我们再回望,在建设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的征程上,2016年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年。
  立足校情,着眼长远,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关键环节,精准发力,精准施策,学校发展思路更清晰目标更明确责任更细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
  2016年春节过后的2月29日,新学期第一次党委会。担任校党委书记仅仅一个多月的王邵军,在此前密集调研的基础上,直面瓶颈和短板——“与全国同类高水平大学相比,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与师生员工的期待相比,学校在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
  只有在比较中警醒,才能谋定而后动。
  学校党委成员一道,群策群力,通盘谋划,确定了2016年的五项重点工作,这就是抓党建、促改革、重人才、立主校、正校风。
  目标有了,任务有了,怎么推进?怎么落地?怎么见效?
  在随后的新学期全校处级干部会议上,王邵军再次找差距析短板,卓志校长也反复强调“以新的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特色名校建设”……也是在这次会议上,学校党委正式出新招,亮身手——
  迅即成立8个项目组:大学综合实力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组、主校区建设与校区布局调整项目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项目组、简政放权与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项目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项目组、学科建设项目组、解放思想大讨论项目组、正风肃纪与校风建设项目组。
  明确了每个项目组的人员构成:1名校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抽调的相关职能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还设立了工作秘书,明确了项目组工作职责、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时间进度。每个组10人至16人不等,共计101人。
  这8个项目组基本覆盖了全年工作要点确定的五项重点工作和中心工作。各项任务画出了路线图、时间表,确定了责任人和施工方案,使得人人有压力,个个有担当,事事有人干,避免了“三个和尚没水喝”,杜绝了“九龙治水”。
  项目组怎么干?
  党委反复要求,8个项目组要聚精会神,稳扎稳打,把精力集中起来,把工作措施拿出来,把整个工作做起来,把精气神树起来——
  “要全面实行领导包联、专项推进的工作机制,项目组要抓紧拟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一环一环地落实好;要坚持问题导向,建立任务台账、清单,根据清单和台账倒排任务、倒逼进度,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销号,积小胜为大胜,转量变为质变;要凝聚推进合力,牢固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密切协作、上下联动,齐心协力做好工作;要加强工作调度,紧紧扭住项目推进的关键环节,及时解决遇到的实际问题,实行每周通报制度,保证项目进度和质量;要严格督查考核,建立健全分析调度、定期检查、激励问责等制度机制,将项目完成情况与年度考核挂钩,加大督查和考核力度,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地见效……”
  立足全局才能把握大局,顺应大势方可乘势而进。
  坚持前瞻性与稳健性并重,以改革为引擎,以创新为统领,把“十三五”规划的谋篇、学校综合改革的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布局贯穿始终,激发动力、迸发活力、凝聚合力
  天下之事,虑之贵祥,行之贵力。
  8个项目组甫一成立,立即甩开膀子,撸起袖子,投入工作——
  3月25日,校长、大学综合实力指标体系研究项目组组长卓志主持召开会议,要求把这项工作看作一次学习的过程、研究的过程,一次认识升华、思想转变的过程。通过进一步细化工作方案,明确工作职责,优化工作机制,高质量完成研究报告。
  3月23日,党委副书记、解放思想大讨论项目组组长张东超主持召开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动员会,印发了《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通知》,为期两个多月的大讨论活动全面启动……
  此间,党委副书记,主校区建设、校区布局调整项目组组长车滨已经带着项目组成员奔波在圣井校区、明水校区之间,实地勘察、调研论证、咨询专家,为4月底主校区选址定位打下了良好基础。
  ……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8个项目组的精彩亮相、创新开局赢得了好评。
  岁末,摆在笔者面前的14期《督办工作简报》,厚厚的一摞,沉甸甸的一打,字里行间有8个项目组的进展实录,有取得的工作成效,令人眼前一亮;有目前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客观而具体,不遮不掩;有下一步的计划和打算,信心满满,事不避难……
  时间镌刻下奋斗者的坚实足迹,见证着筑梦人的非凡历程。
  一年成绩来之不易。在建设财经特色名校的征程上,任何困难也阻挡不住我们逐浪追风、蓄势跨越的奋进脚步,前方等待我们的将是用信心、汗水和实干赢得的璀璨未来。不彷徨,不动摇,不折腾。既然选择了远方,我们惟有风雨兼程
  计熟事定,举必有功。
  回首以项目组模式推进学校工作的一年间,每一位财大人的心中都涌现出许多的感慨和美好的回忆,为了学校事业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也为了自己参与奉献其中的坚实足迹。
  2016年,对年仅38岁的谢申祥教授来说,又是个丰收年。他不仅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还被评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由引进海外博士崔超然牵头组建的“机器学习与大数据分析团队”首次入选山东省高校优势学科人才团队培育计划,获得资助经费600万元;新增选的博士生导师刘华军教授,只有37岁……
  这一年,学校的改革发展也踏出了一个个闪光的足迹——
  “双一流”建设实现新突破。应用经济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两个一级学科获批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本年度首期建设经费1800万元;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和金融学两个专业(群)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立项建设专业(群)”,本年度获首期资助经费800万元……
  “双创”教育捷报频传。学生勇夺“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三项金奖,位居全国前列、山东高校首位;获全国财经院校创新创业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位居参赛学校首位,另有省级以上实践创新成果400余项,获奖数量稳定增长,获奖层次明显提升……
  主校区选址确定,建设规划基本完成。4月底,学校确定将圣井校区通过空间拓展、规划调整、功能提升建设为主校区;目前已与章丘市政府签署主校区土地征用协议,完成主校区整体规划等招标工作,确定主校区单体建筑方案,为2017年3月底前开工与确保2018年新生进驻奠定了基础。
  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柔性引进兼职特聘教授2人,其中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全职引进新加坡管理大学崔超然博士等4名高水平人才。聘任包括“长江学者”、海外名校终身教授在内的10位知名学者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张红凤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刘培德教授入选年度中国高被引学者榜,于文广、谢申祥教授入选泰山学者青年专家,谢申祥教授入选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新增11位博导、87位硕导。12月,学校召开人事人才工作会议,印发了14个文件(征求意见稿)。
  科研工作保持较好势头。获准立项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4项,其中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9项,青年项目3项。获准立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立项经费291.3万元。获准立项全国教育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5项,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37项。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7项。
  社会服务支撑有力。学校山东财经战略研究院被确定为山东省首批重点新型智库;7名专家入选山东首批智库高端人才名单,其中经济建设领域首席专家一人。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金融专业委员会落户学校;成立“一带一路”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和山东省预算绩效与评价研究中心;山东省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中心获评“山东省理论建设工程重点研究基地”;承担省政府研究室、省财政厅、省金融工作办公室、省保监局等政府部门多项决策咨询;获财政部联合研究课题4项;举办各类培训40余班次,培训学员4000余人次;签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项目55项,合同金额950万元。
  学校综合改革拉开序幕。作为山东省8所试点高校之一,出台了《山东财经大学取消二级学院行政级别改革方案(试行)》。按照“总体设计、政策引导、基层首创、试点先行”的改革思路,遴选金融学院、会计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作为改革试点学院,积极发挥示范、突破、带动作用。面向海内外招聘会计学院院长,成为学校贯彻全省取消高校二级学院行政级别改革试点的重要举措。拟订了《山东财经大学理事会组成人员建议方案》,将于2017年1月7日成立理事会。进一步明确国际化目标任务,合并国际教育学院和国际交流学院,组建新的国际教育学院,按新体制机制承担国际教育办学主体职责。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BOSS直聘发布的《2016年应届生就业竞争力报告》中,学校跻身全国“2016年应届生就业竞争力高校榜100强”,位列第74位。
  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无不凝结着全校师生的付出与奉献,无不是财大精神、财大文化、财大信念的淋漓呈现。
  为成绩,我们共享快乐;
  向未来,我们尤需兢慎。
  正如王邵军书记所言,“我们别无选择,只能走上坡路,这就要求我们要自我加压、自找苦吃、自觉行动。”
  到2020年“基本建成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是所有财大人矢志拼搏、孜孜以求的梦想。我们已经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全国一流财经特色名校”的奋斗目标,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回望来路,我们曾有百折不挠的气概;
  远眺前方,希望依然与万丈雄心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