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2016-12-2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输血”+“造血” 罗庄精准扶贫获点赞
  □李述涛 王庆龙
  
  “每月多了这470多块钱,俺和俺妈以后生活能轻松不少!”傅庄街道大柱山村的安广龙开心地说。最近,他领到了200元的虚拟岗位工资和270元的“扶贫生产贷”帮扶项目工资。
  今年以来,罗庄区围绕“贫困村一个不漏、贫困户一个不漏、扶贫措施一个不少、扶贫争先一个不落”,扶贫工作“输血”又“造血”,走出了一条“政策保障推动、产业发展带动、政府责任联动”的新路子。
  孝老扶贫,传承孝亲传统。罗庄区筛查梳理子女有赡养能力的贫困户,鼓励其子女尽赡养义务,并与子女签订赡养协议。全区2016年度“慈心一日捐”款项全部搭配用于发放孝老扶贫资金。
  虚拟岗位,助推现实幸福。结合本辖区丧失劳动力的老年贫困人口较多的特点,罗庄区充分利用本区域爱心企业较多的特色优势,将符合虚拟岗位申请的贫困户进行统计整理,与爱心企业进行结对帮扶。截至目前,全区虚拟岗企业共筹得827200元,已拨付567600元。
  产业扶贫,劳动创造收入。罗庄区鼓励专业合作社参加农商行“富民生产贷”。现贷款金额7583万元,已办理3070万元。全区企业联建扶贫车间和加工点共26个,人均每月可增收1500元。村级已建设完成光伏电站21个,人均年可增收1000元,带动村集体年收益3万元。
因地施策“四式联动”助脱贫
  在扶贫攻坚中,罗庄因地施策,推出“四式联动”助力精准脱贫。
  “定制式”选派。差额遴选“定人”,根据需求意向确定选派人选,先后开展培训等相关活动40余次。
  “抱团式”推进。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片区内第一书记力量同向,派出单位职能互助,区财政捆绑780万元政策资金。6个工作大组长全部挂职街镇党委副书记,参与街镇集体决策。
  “菜单式”帮扶。根据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需求清单,第一书记分类梳理贫困村突出问题,制定发展对策。
  “积分式”管理。区选派办建立积分管理台账,每月发布积分情况。分类评选“党建引领先锋”等称号。出台《罗庄区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召回制度》,对于存在召回情形的任职干部,由区选派办予以召回。
  (李述涛 王庆龙)
贫困户的奶牛送进了“托管所”
  “早就听说养奶牛挣钱,可是咱不会养啊,也没钱啊。”50岁的薛庄村村民陈立才犯了愁。
  为解决贫困户养殖技术问题,罗庄区推广“奶牛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养殖模式,由贫困户申请小额贴息贷款,由合作社出具担保函,如果以后贷款人不能按时归还贷款,将由合作社以奶牛作担保负责归还。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5年奶牛托管合同,按月分红。根据奶牛泌乳数量,每头成年泌乳奶牛每月可分红160元左右。       (李述涛 王庆龙)
“三抓”“三帮”落实帮扶举措
  罗庄区通过抓机制建设,着力实施“三抓”“三帮”“三落实”,有力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
  领导干部带头,做到“三抓”:抓指导推动,在各街镇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脱贫模式;抓典型示范,将更多的贫困户以多种方式纳入带动脱贫的利益联结机制;抓机制创新,充分利用好金融扶贫、政策兜底等各类支持政策。机关干部包户,做到“三帮”:帮了解扶贫政策;帮选准帮扶项目;帮落实脱贫措施。第一书记包村、村居干部跟进,做到“三落实”:落实村级规划,落实增收脱贫,落实政策兜底。   (李述涛 郭立志)
四措并举助“插花型”贫困户脱贫
  为搞好“插花型”贫困户的脱贫工作,罗庄区实施了托管代种养、设立加工车间(加工点)、孝老基金、普惠性帮扶等政策。
  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模式,贫困户通过申请富民农户贷购买牛、羊、猪等生产资料,交由专业的公司或者合作社进行托管代养、统一管理。设立加工车间(加工点)带动部分贫困群众增加经济收入。全面推开孝老基金工作,在广泛动员子女积极履行赡养义务的基础上,结合插花村贫困户所在的村和街镇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较好的情况,发挥好镇村的带动作用。大力实施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工程。推进农村低保和扶贫“两线合一”。推进教育“全面改薄”工程和危房改造。 (李述涛 郭立志)
第一书记工作组助力脱贫攻坚
  市交通运输局派驻第一书记工作组结合驻冷水沟村工作实际,实施五大工程助力脱贫攻坚,全力打造“山清水秀冷水沟”特色名片。
  实施道路建设工程。工作组制定了“一环三连”路网建设规划,实现驻村与临枣高速公路连接线和兰陵北二环(在建)无缝隙衔接。开展村庄亮化工程。筹措资金,投资10多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亮化道路和村内主街。开通公交线路工程。建立公交站,实现村民在家门口上车一站进城。协调市公交集团上门办理学生卡、老年卡。实施绿化提升工程。投资38万元高标准对新建道路进行绿化提升。启动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投资5万元建文体小广场;开工建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厕和户户通工程正在进行。
  (李述涛 郭立志)
文化扶贫唱响扶贫“好声音”
  日前,罗庄区为黄山镇10个省定贫困村发放了文化捐赠物品,其中包括10套锣鼓、10个便携式音箱及1万余册书籍,指导贫困户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化“造血”式学习培训。
  罗庄区通过开展文化精准扶贫系列活动,倡导“文化造血”,助力精准扶贫。集中汇演,鼓励扶持全区9个文化类民办非企业单位为全区20个省定贫困村开展文艺演出。集中展映,通过放映影片教育全区广大贫困户自力更生、实现脱贫致富。集中培训,组织20名文艺骨干开展有针对性的广场舞、秧歌等方面的培训,带动贫困户进行文化就业或创业。集中会诊,派出专人,对文化小广场、文化活动室、文艺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会诊,改善贫困村文化落后面貌。      (李述涛 王庆龙)
文化场所建设让贫困群众“富起来”
  “自开办农家书屋后,一有空我就来读书看报,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去年我家试种的甜玉米,就是在这里看到农业科普知识后,利用新技术才使十几亩玉米获得高产的。”正在沂堂镇龙泉官庄的农家书屋里看书的杨树彬说。
  针对贫困村文化场所匮乏问题,罗庄区制订了文化建设计划。指导贫困村建成5个文化小广场。利用便民服务场所设立6个农家小书屋。先后为贫困村配备70套锣鼓家什、120个便携式音响、1.6万册图书、3000个光盘及电子出版物。      (李述涛 郭立志)
加工车间让贫困户“上班赚钱”
  “活儿轻松,工资发放又及时,我们都能干。”在盛庄街道扶贫加工点,村民付景彩正忙着给包装盒穿绳。
  针对留守妇女劳动力闲余的情况,围绕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户有活干、有钱赚的目标,突出贫困村、贫困社区、城镇就业弱势群体等特点,罗庄区积极推行“企业+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将企业原料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在困难户较多、留守妇女密集的村庄设立加工点,让她们足不出户就能创造财富,摆脱贫困。
  (李述涛 郭立志)
“虚拟岗位”助946名群众脱贫
  为切实解决好无劳动能力、子女无赡养能力贫困户稳定脱贫问题,罗庄区大力弘扬企业家参与公益事业的优良传统,通过认领“虚拟岗位”,带动贫困户脱贫。
  “虚拟岗位”的主要帮扶对象是全区建档立卡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每个“虚拟岗位”每月发放200元帮扶金。对安置10名贫困户的企业挂牌授予“一星级”扶贫示范点。区扶贫办负责完善企业结对帮扶贫困户信息档案。全区一期共募集公益特岗帮扶金827200元,已发放567600元,帮扶946名贫困群众。           (李述涛 王庆龙)
■精准扶贫看罗庄
  罗庄区黄山镇文曲山村第一书记创新“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图为他们正在开会讨论研究合作社发展规划
  □李述涛 王庆龙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