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第一书记帮扶成立“党员带富创业园”——

顺和“耳农”创业记

2016-12-22 作者: 王洪涛 报道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王洪涛 报道   省委宣传部派驻费县马庄镇顺和村第一书记闫军介绍“党员带富创业园”孵化项目。
  □本报记者 王洪涛
  本报通讯员 刘 涛

  随着装袋机的运转,一个个白色的专用菌袋很快充满,被整齐地码放在发酵棚里。个把月后,这6万多个圆墩墩的菌包上,便会有黑木耳争先恐后钻出来……顺和村“耳农”朱秀国一边装袋,一边盘算着来年的收成。
  “老朱,给你送包装盒来了!”12月9日上午10点,随着一阵汽车马达声,省委宣传部派驻费县马庄镇顺和村“第一书记”闫军的声音响起来,他和几个村民各拎着一摞木耳包装盒走进了朱秀国的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
  朱秀国迎了上去,看着印制精美的“顺耳”牌包装盒,他裂开嘴笑了。“今年产了近6000斤干木耳,卖了十多万块钱。按照今年的行情,明年再来个10多万不成问题。”朱秀国向闫军“报喜”。
  这个沂蒙山深处的小山村,700户人家就有323户被定为贫困户。朱秀国是顺和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一向被村民视为“穷折腾”的他,终于看见了从贫穷走向富裕的希望。
  朱秀国的创业从木耳起步,不过第一次却铩羽而归。那是在2008年,搭了一年多工夫,没赚着什么钱。2009年,朱秀国借款买了一辆柴油三轮车,从当地的板厂拉到几十里外的朱保镇,一斤赚2分钱,一趟可以赚80元。可一算账,除去油钱所剩无几。2011年,朱秀国又贷款加借亲戚朋友,共筹资22万元上了板皮厂。但由于不擅管理、产品单一、行情走弱等原因,板厂一直艰难维持,去年两个月就亏损了3万元。
  也是这年,省派第一书记闫军来到这个群山环抱的村庄,开始因地制宜抓扶贫。经过多次调研和考察论证,闫军和村干部们认为当地自然条件很适合木耳种植,而且附近的豹窝村是食用菌专业村,技术问题可以解决。
  闫军看上了朱秀国的敢闯劲,决定发展他为带头人。建木耳基地,需要整块土地,村委协调帮助朱秀国流转了5亩土地;镇政府及时批下了建房手续;大众报业集团所属农村大众报也把该村作为扶贫基地,提供了4万元的扶贫资金;道路不通,闫军在协调有关部门打通12条村断头路的同时,还建起了一条生产路;闫军还给朱秀国协调了6000元的资金帮扶款,条件是朱秀国要联动贫困农户一起脱贫,并且为他向县里申请了富民生产贷;为提高附加值,闫军和村干部一同设计了“顺耳”牌黑木耳的包装盒,加工了1000个免费送给朱秀国;为拓宽销路,第一书记还联系齐尚微商平台、选村品电商平台,免费让老朱的黑木耳上网销售。
  朱秀国有技术底子,又善于学习新技术,很快一座像样的木耳基地就建起了。这次他采用200个眼孔的新菌袋,一个菌袋能产1.2两干货,一亩保守利润2万多元,还债、过上好日子都有盼头了。
  闫军想的却更多,“扶贫不是救济,扶贫是要把他扶起来,自己走得出去,还能带动其他人,让村民建立自我造血机制,发展起自己的产业,这才是真正的希望。”
今年6月,在闫军的带领下,村里成立了“党员带富创业园”,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共孵化9个项目,朱秀国的木耳种植便是其中一项。截至10月,朱秀国辐射带动了20个贫困户共60亩土地从事木耳种植。朱秀国免费向贫困户提供菌袋、技术、管理和销售服务。今年这些贫困户总计增收达10万元以上。
  在顺和团山湾自然村贫困党员朱文公的庭院里,150个菌袋已经装好。“闫书记请了专家来传授技术,再有不懂的就打电话问朱秀国,管理起来也不费事,明年我也打算种上五六亩。”新“耳农”朱文公显得信心十足。
  在前不久村里入党积极分子评选中,朱秀国在这个由14个自然村组成的顺和行政村全票通过,这让朱秀国在有点“得意”之余,也更意识到了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