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坐满反映问题的村民,到放满村民送来的饭菜——

村委连椅成干群“连心桥”

2016-11-22 作者: 姜国乐 王浩奇 来源: 大众日报
  □记者 王浩奇 报道   11月1日,丁宜军带记者来到村里的蔬菜大棚,看到茄子丰收,扶贫资金有了回报,他如释重负。
  “起初,连椅上放的可不是吃的东西。”丁宜军说,去年2月来到村里后,他常和聚集在连椅上歇脚的村民交谈,了解民情并解决实际问题。从用大喇叭帮家长叫孩子吃饭,到调解村民积怨,再到精准扶贫,建设美丽乡村……这位年仅35岁的第一书记为人热情,又有方法思路,件件实事干到了百姓的心坎里。时间长了,你来我往,两把连椅成了他和村民之间的“连心椅”。

编者按
  当锃亮的皮鞋踩上泥巴路,当普通话对上“坷垃味”,当贫困村遇到城里来的第一书记……互补还是对立?恰到好处还是矛盾重重?在局外人看来,第一书记驻进贫困村,无论如何都应该有很多故事要上演。不管是哈哈大笑的、潸然泪下的,或是耐人寻味的,故事的最后总是绕不开那份为民情怀。本报自本期推出《我陪第一书记驻村》栏目,记者深入农村,和第一书记们同吃同住同工作,真实反映第一书记的帮扶事迹。
  □ 本报记者 姜国乐 王浩奇
    本报通讯员 刘继华

  11月1日,梁山县小路口镇邓庄村,修建一新的村委会办公楼前,两把晒掉了漆的连椅显得格格不入。兖矿集团派驻邓庄村第一书记丁宜军边引记者进门,边讲起了椅子的故事。
  “我向组织检讨,驻村以来我吃了不少老百姓的东西。”今年4月,丁宜军向前来考核的省委组织部工作人员说,每天早上打开住处村委会的大门,他总能看到门前的长椅上被悄悄地放上了菜、面、油、蛋、肉,想送回去也不知道是谁放的。
心愿和遗愿
  村委会被翻修一新后,敞亮的厦檐就成了村民们聚集聊天的好去处,没有坐的地方,从村办公室退下来的两把连椅便派上了用场。椅子上的人越来越多,自然而然成了全村消息的“总机”,丁宜军也常凑上去听大伙讲讲心里话。
  “坐下来,心与心的距离近了,老百姓更愿意对你讲实话。”丁宜军了解到,贫困户赵善月今年60岁,下肢残疾,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就靠着每月170元的低保艰难度日。在丁宜军的反复走访下,老人说出了自己的三个愿望:多一床被子,盖一下房子,有一个轮椅。
  回来后,他在微信发出“一个贫困户的梦想”的爱心倡议。没多久,兖矿集团部分基层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到村里开展“心连心、手牵手”献爱心活动,为村里捐献了30床新棉被。通过危房改造和爱心组织捐赠,赵善月的另外两个梦想也得以实现。
  “小丁书记对俺可真好!如今,俺不光有了三床新被子、两间新房、一个轮椅,还有村里发的200元分红、一只母绵羊、一个炉子、好几百颗煤球……”赵善月坐在崭新的轮椅里,数起第一书记的好。
  “请记住我们的出身,不要辜负了老百姓托付的事。竭力办好,才能扎根。”丁宜军说,他自己也是个农村娃,驻村当第一书记是从农村到农村的回归。
  52岁的村民赵庆禹因病去世,撇下3个还在上学的女儿和严重智障的妻子。丁宜军看着心痛,本来被选上参加市里的第一书记座谈会的他,默默收起了热情洋溢的发言稿,转而想办法去帮扶这个家庭。几经努力,丁宜军帮助3个孩子申请了孤儿待遇,凭着每人每月720元的救助款,曾一度辍学的她们又重新回到了学校。
  “走街串巷不介意身上落满了灰,只想着能快点住进百姓的心里。”丁宜军曾在驻村日记中这样写。为了掌握工作的主动性,今年大年初四,很多人还都沉浸在和家人团圆的幸福氛围中,丁宜军驱车300多里来到他帮扶的邓庄村。整整两天,489户1600多人他挨家挨户地拜年,拉近了和村民之间的距离。
  暴雪降临,他天不亮就去为独居老人扫雪;大雨倾盆,他带头清理臭气熏天的下水道淤泥;为了村里工程,他顾不上刚出生的孩子;修路、建广场、办图书馆、组舞蹈队、盖猪舍、建大棚、覆光伏板、发扶贫羊……丁书记对村里的好,老少爷们件件都记在了心坎里。
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丁书记生了!丁书记生了!”4月9日天不亮,村民赵庆生一边喊一边“嘭嘭”地敲打村委会的大门。“我生了?”还在睡梦中的丁宜军边纳闷边急忙地打开门,只见赵庆生乐呵呵地说:“丁书记,村里发给俺的绵羊昨晚抱窝啦!”
  一个月前,丁宜军用上级给的扶贫资金购买了48只成年母绵羊,发给32户贫困户,帮助他们增收脱贫。可没多久就有消息传到丁宜军的耳朵里——有的贫困户背着村里将扶贫羊吃了。“总不能天天蹲在贫困户家里看着吧?”村党支部书记赵宪荣皱起了眉头。
  “不准杀,不准卖,不准吃。”隔了几天,大喇叭里传来了丁宜军的声音,他和贫困户约法三章,设立养羊产仔奖励资金,对出生后成活的每只小羊给予70元奖励,将“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结合起来。
  “现在我又多了一项任务,就是定期查看扶贫羊的孕情。”村计生专职主任张瑞红说,8个月来,村里光奖励农户新生小羊的扶贫资金就达到了2800元。
  兖矿集团扶持资金305万元、省级贫困村专项扶贫资金60万元、从相关部门争取的资金……如何用好各项扶持资金是第一书记们面临的一大难题。丁宜军和村两委商量,决定用一部分钱建蔬菜大棚,由村民承包,带动全村增收致富。
  消息很快在门前的连椅上一传十十传百地扩散了出去。
  “凭什么建在你地里?你算老几?!”开会那天,村委会一下子聚来了20多位村民,村民误以为大棚建在谁家的地里就是谁的了,争着抢着承包大棚,眼看就要打起架来。
  “谁想承包,先交2年的承包金!”丁宜军忽然站起来喊了一声。一句话落地,吵杂声渐渐消失,听说要先交钱好几位村民不声不响地离开,退出了申请承包大棚的行列。见不到实效,村民很难先掏腰包,等真正交承包费的那天,又有一半的人退出了竞争。预交租金再定大棚落地,利用这种竞标方式,大棚最后承包给了6位真正有意向干事创业的村民。如今,11个蔬菜大棚已经建成并使用,两年光村集体的收入可达6.38万元。
  “扶贫资金不是用来做试验的基金,必须一次成功。”为将风险降到最低,丁宜军“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创立了大棚和猪舍出租收租金、水暖件企业入股获分红、为贫困户发绵羊促增收、分布式光伏发电得补贴以及村集体盈利投资再创效“五位一体”的扶贫模式。去年一年的时间,原来为“零”的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贫困户人均收入增长1200多元。
放映员老高的尴尬
  11月1日夜幕降临,县里的公益电影放映员高启杰在村委会前支起影布放起了电影。影片的名字叫《家长理不短》,教育儿女要孝顺父母。可连椅上坐着的观众几乎全是要被孝顺的老人和少不更事的孩童,真正的“教育对象”、年轻人却寥寥无几。谈起这些,老高有些尴尬。
  “老龄化”“空心化”“九九三八六一部队”……丁宜军的村子也面临着广大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66岁的赵宪荣身兼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两项职务,一干就是30年,他常常扒拉着村民名单叹息:想选个年轻接班人都没什么选头。
  “只有年轻人才能让农村恢复生机。”怀着对农村前程的隐忧,丁宜军自打来到村里就有意识地培养年轻力量。
  “今年5月份才开始筹建新厂,目前每天的产值已经超过5万元。”“80后”赵相景头脑灵活,又踏实肯干,凭借创建的海星水暖管件厂,已经成了村里有名的大老板。丁宜军有意扶持赵相景,不仅帮助他为新厂跑手续,还用村集体的盈利在赵相景的厂子入股投资15万元,将2万元的年分红再分给贫困户,实现扶持企业和扶贫有机结合。在丁宜军的引导下,赵相景已经成为村里的团支部委员,厂子里吸纳的贫困户工人也越来越多。
  “村子的未来在于孩子的教育。”几个孩子在土堆里玩土的场景让丁宜军萌生了实施“少年成长阳光计划”的念头。他在村委会开办寒暑假学习班,建成藏书2000多册的儿童书屋,通过课后辅导、作业完成、阅读朗诵、团队合作、游戏互动等,开辟少儿成长的第二课堂。丁宜军还学着城里学校给孩子布置“给父母写一份信”“给爷爷奶奶洗一次脚”“在家做一次家务”等特殊作业。
  “丁叔叔,你等我上了高中再走行吗?”村里的孩子几乎没有不认识丁宜军的,听说这位大哥哥帮扶期满就要离开村子,10岁的“淘气王”赵慕程常常哭着鼻子挽留。看着他们,丁宜军感受更深的是个人力量的微不足道。这段时间他就有意培养张瑞红和团支部委员接替他辅导孩子的工作。  和孩子们不一样,大人们则不好意思将感激和挽留溢于言表,就把心意通过村前的那两把连椅表达出来。
  有一天,丁宜军特意早起,看看到底都是谁在给他放东西。果然,不一会儿,一阵电动车“嗡嗡”的声音在大门前停了下来。90岁的赵庆昌老人见到小丁有些不好意思,连忙打开怀里的保温桶,隔着腾腾的热气说:“你大娘刚下的水饺,让我趁热给你送点来。”丁宜军搀扶着老人,内心涌上一股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