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要当企业家,不做企业主

——从隐形冠军看山东企业建设①

2016-11-15 作者: 王学文 赵洪杰 来源: 大众日报
  ■编者按
  隐形冠军是在细分市场占第一的企业,很多是掌握了独门秘笈的高科技企业,是经济发展后备军中的主力军。山东隐形冠军众多,它们在企业家培养、品牌建设、创新创造方面给其他企业以镜鉴。从今天起我们推出这组报道,试图在这方面有所挖掘,敬请关注。
  □ 本报记者 王学文 赵洪杰

  从东到西一路采访,一个问题萦绕在心头。
  今天山东在全国乃至世界叫响的品牌,还是海尔、海信、潍柴、浪潮等几个“老兄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新兴产业领域,山东的领军型企业为什么少了?这些“老兄弟”怎样才能做“百年老店”?
  企业家是带领企业前行的“船长”。要打造一流企业,就要打造勇于开拓、崇尚市场、开放包容的一流企业家,少一些封闭保守、目光短浅的企业主。
多一些商气,少一些官气
  青岛海丽雅集团现在是国内特种绳缆领域的冠军企业,产品被“蛟龙号”等高端科研设备订制。然而,这个企业在上世纪末一度资不抵债、濒临破产。海丽雅1922年建厂,从生产扎头绳起步,七十多年里一直做松紧带、超市捆绑绳等低技术产品,自认为能力不济,对高端产品从来不敢涉足。1998年,现任董事长张旭明上任后,从科研攻关开始,敢闯敢干,打拼出一片新天地。
  海丽雅成在创新、敢闯,差点毁在保守、求稳。
  “我要做有意义的冒险,我要梦想,我要创造,我要失败,我也要成功”;“我不希望在国家的照顾下,成为一个有保障的国民。”这是1904年美国《企业家》杂志发刊词的部分内容,100多年来这个发刊词被称为企业家誓言。
  山东企业家有特别能吃苦、不怕挫折、讲诚信、有担当等特点,但很多人缺少这段发刊词所强调的敢于冒险、创新和独立奋斗的企业家精神。
  省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高福一对此非常认同:“山东很多企业家过于‘求稳’,对新事物不敢碰,总要看看别人、等等国家政策再说。”在短缺经济时代,这种做法还可行——反正是卖方市场,进入得晚了,只要勤劳苦干就能追上。但在技术革命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的新常态下,稍一犹豫就会被甩开。
  企业敢于尝试新事物,既需要本土企业家改变“气质”,也需要引进外智,这时需要政府有超前眼光和包容胸怀。深圳光启集团,目前是超材料领域世界级领军企业。2009年,光启创办人刘若鹏回国推介新技术,包括山东在内的多个城市,对此不懂也不学,轻率地把他们打发走了。深圳接纳他们并给予大力支持,发展成世界级领军企业。
  我省的禹城,目前是世界上最大功能糖生产基地,龙力、百龙等公司在细分领域早已是隐形冠军。其成因是,借助中科院相关研究,企业家敢想敢干,政府包容支持,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布局。发展新兴产业,西部县域都有如此眼光和魄力,其他地方为什么不能?
  山东企业要逐浪潮头并保持事业长青,企业家要少一些官气,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多用力。
  我省一家品牌企业,多年来不断推出商业模式创新,董事长不断高调亮相,各种光环分外耀眼。然而对于在创新中处于引领地位的技术创新,这家企业却用力不巨,致使产品竞争力下降。记者去这个市采访,当地人私下说,他们早已不用这家企业的产品。
  有专家对记者分析:有的企业家追求政治光环,想让企业受到更多照顾。一旦这条路走惯了,在科研和质量方面就不愿下苦力了,而后者才是务本之举。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凡是做到隐形冠军的企业,领头人无不是企业家气质浓厚的人:专心搞科研,全身心投入到企业管理和市场开拓。潍坊天瑞凿岩重工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永胜,在甘肃工作时,就被列为甘肃省后备干部,但他毅然到潍坊创业。为了采撷试验数据,李永胜在凌晨三点,穿着军大衣,来到试验现场。直到给专家播放试验录像时,人们从录像中才发现董事长也参与了实验。这应该给一些企业家以镜鉴。
  有人说,我省部分企业家保守求稳、有官气,与“遵礼持重”“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文化有关。这固然有其道理,但我们更应看到,儒家文化从一创立就是与时俱进的,今天的山东人更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对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但只要干起来就有希望。
多一些规范化经营
少一些家族式管理

  这是让人吃惊的一组数字:据统计,我省3/4的民营企业实行家族式管理,浙江3/4的民营企业进行了股份制改革。家族式管理,不利于企业家成长,不利于企业做大做强。
  当然,对家族式管理要历史地看。企业在初创时期,发展前景不明朗,外界不愿合作,只有与家人、亲戚抱团儿。然而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变。
  省内一位从赶集卖家具起步的家具制造商,德国生产线,个性化订制,生产不可谓不佳。然而企业产值10年前是2000万左右,现在还是这个数。这个市的中小企业局局长对记者分析,原因是老板不放权,不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这家企业曾聘请若干厂长,最后都被老板赶走,“连儿子都不和他玩儿了”。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企业年产值在一两千万元时,家族式管理还能维持;达到三四千万时,需要做调整;到了五六千万,必须改制为现代企业制度。
  为什么众多家族企业不愿改?我们了解到,一是怕股份被稀释,肥水流了外人田,二怕股份稀释后说了不算,三怕改制中翻出过去不光彩的老账,四怕改制花钱费力,五怕企业规范后成本增加。
  这“五怕”可谓捡了芝麻,漏了西瓜。成武县的谊源生物制药,是董事长孙胜峰带领兄弟姐妹集资干起来的。2011年企业陷入低谷,孙胜峰给兄弟姐妹两个选择:要么把当初的投资全部退给他们,要么将投资转成股权,他们退出企业管理。家族成员选择了后者。此后孙胜峰聘请职业经理人,建章立制,大刀阔斧改革。现在企业不但扭亏为盈,投资2000万元的新厂区也已开始收益。
  现代公司制度肇始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将最优秀的管理人才吸纳进来。1923年,通用正是由此招来“第一位真正的职业经理人”斯隆,将“老前辈”福特拱下汽车业老大位置。而福特后来咸鱼翻身,做成“百年老店”,也是因为结束家族式管理,实行现代公司制度。
  怎样推动企业进行公司制改制?给企业家办培训班,加强引导;引进股权交易市场,铺好路,是各地共同做法。记者注意到,德州抓住当前企业融资难问题,以融资倒逼改制,是个有效办法。
  德州将中小企业扶持资金集中使用,加上财政拨款共5000万元,投放到10家银行,由银行放大使用,为降低银行风险还将保险公司拉进来,联合推出无抵押无担保的“政保贷”。市里规定,“政保贷”优先贷给完成公司制改制的企业。这个政策自去年5月试行以来,已有20多家企业贷款5000多万元,极大调动了企业改制积极性。
  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又进一步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通过建立规范的现代公司制度,2015年德州有8家企业上市,融资4亿元,同时有98家企业在区域市场挂牌、101家企业进入上市后备资源库。
  在这里形成一条闪光的逻辑链:从融资难入手,
倒逼企业进行规范化改制,规范化后又进一步解决融资难问题。金融是抓家族式企业改制的一个好抓手。
  推动规范化公司制改制,省里在去年就已作出部署。我们注意到,以此轮宏观经济开始下行的2011年为界,新上企业自一诞生就很注重规范化。这是因为,经历了金融危机后扩大投资和经济下行一热一冷双重考验,企业更加懂得规范化的重要性。我们对山东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充满信心。
多一些扶持,少一些干扰
  据统计,到2015年底,我省中小企业已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推动更多创业者由企业主向企业家转变,推动更多中小企业由小变大,是一个迫切任务,需要政府推一把。
  “80后”海归万少华没有想到,自己刚过而立之年,就已是拥有五家分院、一家总院的可恩口腔医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可恩是全国第一家在新三板挂牌的口腔医院。
  帮助万少华打拼的,是德州完备的中小企业成长环境。自2013年以来,德州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精选北大、清华等高校专家建立“中小企业专家库”,为中小企业主提供培训。从公立医院辞职,先办诊所、后办医院的万少华,就是在听了北京大学教授于宝刚关于资本运营的讲座后,走上融资发展道路的,并在市里帮助下一路顺利走来,直到挂牌。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好比婴幼儿,特别需要政府提供培训、金融等服务。”省中小企业局局长王兆春说。
  然而,在一些地方不但服务不够,还对企业造成干扰。今年8月,一个市评选优秀企业家,一家隐形冠军企业拒绝报选。这家企业的老板对记者解释说,主管部门的一名干部曾对他说:“你也不来走动走动,(有好事)想都想不着你。”他认为报了也白报。另外,评选不接地气,条条杠杠很多,但看不懂;申报还需要找中介评估,中介大有来头,费用太贵,占到全部费用的15%。
  要从根本上减少评比达标一类对企业的干扰,需要简政放权。在此我们看到好消息,今年我省削减省级行政许可等权力事项68项,已完成削减任务的89%。各市也分别在行动。
  根据以往经验,推动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主迅速成长,还需要大力营造亲商、尊商氛围,同时出台实实在在政策。
  省直部门一位干部的观点给人启发:在浓厚的亲商、尊商氛围下,一些想向企业伸的手不敢伸了。这位处长去地方调研时,发现一个仅有七人编制的部门,却有30多名工作人员。养活这么多人就是靠向企业伸手。一家企业曾一次被收费30多万元,最多时有40多个部门来收费。在市里掀起创业创新大潮中,企业老板最大的感受是“小鬼不敢上门了”。
  我们注意到,近年来亲商、尊商氛围似乎有所淡薄。对此我们应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以“亲”“清”二字处理政商关系,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出台实实在在的政策,尤其要关心中小企业。西部一家高科技中小企业,已是世界级隐形冠军。然而我们向当地有关部门提出采访时,该部门却说从没听说过这家企业。不了解,何谈支持?
  王兆春分析说,大企业个儿大量大,观感好,见效快,容易出政绩,所以一些地方领导更重视大企业。这显然是有失偏颇。
  一路走来,一个深切感受,凡是成为隐形冠军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家大多是掌握一定技术的科研人员,他们擅长科研,却不擅长交际。对他们,尤其要多一些针对性的扶持,少一些行政性的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