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山东农业大学的报道之三

服务“三农”的本分与坚守

2016-09-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桂利 刘群英
  
  2015年,山东夏粮实现了十三连增,总产469.5亿斤,比上年增加16.6亿斤。分析这一成绩的取得时,省农业厅副厅长王登启特别感谢山东农业大学科研团队的贡献:“山东夏粮连年增产,是与山农大专家教授们的倾情服务分不开的;是与山农大专家教授们一贯坚持的走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的粮食高产创建之路分不开的。”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介绍,以服务“三农”为“本分”,怀揣振兴中国农业的强烈愿望,山农大坚持鼓励专家教授等科研力量下基层、接地气,通过建立基层科研站所、基地、协会等方式,科教兴农、服务为农,不断提升农业大学的品质,在黄淮海大地上绘出了“粮满仓、果飘香,六畜兴旺、百花竞放”的壮美画卷。
在服务“三农”中收获大奖项
  山农大坐落在泰山脚下,地域、人才等均不占优势。
  “但山农大人清醒地知道,‘优势’要到田间地头去找,要在‘三农’中发现大课题,在‘服务’中实现大突破。”山东农业大学校长温孚江说,“服务‘三农’是学校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和泥土打交道来不得一丝一毫的虚套,作实服务‘三农’文章,山东农业大学责无旁贷。”
  小麦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但直到上世纪60年代,全国平均亩产尚不足150公斤,并且还受到倒伏、病害的严重威胁。“研究出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小麦新种质”,成为当时山农大李晴祺、包文翊等课题组成员心中的梦想。
  用了26年的时间,课题组最终从上百种种质基因中选取“矮丰3号”“孟县201”“牛朱特”3个亲本,育成了被农学界誉为“功勋种质”的“矮孟牛”。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项目,已使课题组和全国其他育种单位育成16个经国家或省级审定的小麦品种、78个参加各级区试的优良新品系、96份衍生资源。育成品种累计推广面积4.58亿亩,增产小麦158.57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100.07亿元。
  除此之外,由崔治中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创立的无疫苗预防疫病的防控新模式,已在我国65%的祖代白羽肉鸡和60%的祖代蛋鸡推广应用。留学归国专家张民博士主持起草的控释肥料国际标准,近日由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颁布,他的“控释肥”成果帮助化肥企业金正大集团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控释肥生产基地……这些研究课题,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今,山农大在小麦、玉米、花生、苹果、板栗、蔬菜、桑蚕、林木、肥料、畜禽、农药等11个产业和领域,均获得国家大奖。
  在山农大服务“三农”群英谱中,有三位院士功勋卓著:
  余松烈院士60多年如一日,深入田间搞科研,创立了“冬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和“小麦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束怀瑞院士把果农生产的难点、热点作为科研的重点,致力于果品优质丰产和品种改良,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于振文院士长期担任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为确保小麦增收及国家粮食安全立下赫赫战功,两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在服务“三农”中赢得大信任
  2013年玉米收获时节,在临邑县德平镇魏德东家的玉米地边,望着又一个即将到来的大丰收,已连续两年摘得山东省玉米“粮王”桂冠的他高兴地说:“种田要靠科技,我能获得‘粮王’称号,多亏了山农大董树亭教授带领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
  “是高东升教授带领我们走上了致富路。”肥城市设施油桃种植大户石振利说,“我一个一亩多的大棚,在他的设施栽培高产技术指导下,当年收益就达到5万多元。”如今,石振利所在的石坊村已经建起大棚97个,正在筹建的40个。高东升的果树设施栽培技术,已在山东、河北、宁夏等11个省市建立示范基地60余处,推广26万余亩,创造经济效益44.74亿元。
  正是靠着真心真情真意的为农服务,山农大赢得了社会各界认可。
  滕州农民自发为余松烈院士颁发“科技兴农,功勋卓著”金质奖章,“余松烈小麦科技馆”已在滕州规划兴建;金正大集团出资175万元在学校设立金正大奖学金和金正大科研基金;“登海种业公司”捐赠100万元设立奖学金;20多家企业和个人在学校设立奖助学金……
  2011年7月,在我国小麦生产连续第八年增产已成定局之际,农业部专门发来感谢信;
  2012年岁末,果树专家束怀瑞院士、小麦专家于振文院士、玉米专家董树亭教授荣获山东省“科技兴农功勋科学家”称号。
  截至2016年8月,山农大有19人担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69人担任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现在,山农大每年都会有不同领域的专家教授500多人次,以博士团、技术顾问等形式,开展服务“三农”活动,在全国建立科研基地300多处,总面积达1.6万亩;定期开展的“百名专家齐鲁行”、“院士、博士沂蒙行”、精准扶贫等大型活动,把科技大篷车开到了田间地头;近三年培训新型农民超过5万人次。
在服务“三农”中实现大提升
  山农大校园里,“登高必自”的校训格外引人瞩目。真心实意服务“三农”,使山农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巨大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获得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国家级科技成果奖26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励390多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8项,其中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励72项。
  山农大依靠多年服务“三农”积累的高品质发展成果,以“逢旗必夺”的大气魄,相继在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综合实验室的申请中,与国字号强手展开竞争,得到了评审专家和主管部门的认可。目前,学校拥有国家级创新平台5个,国家部委依托山农大建设的创新平台12个,山农大是唯一拥有农业部综合实验室的省属高校。
  建校以来,学校教师余松烈、束怀瑞、于振文和毕业生李振声、朱兆良、山仑、印象初、李玉共8人当选为“两院”院士。
  2012年,学校以雄厚的办学实力、鲜明的办学特色,首批入选山东省应用基础型特色名校建设行列。
  同年,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先后和山东省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共建山东农业大学协议,学校的建设发展又增添了新的动力。
  一串串闪光的数字,是对山农大服务“三农”成就的最好诠释,也是对山农大“本分”与“坚守”的最高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