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纵深

■来自山东农业大学的报道之一

质量“名片”异彩纷呈

2016-09-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王桂利 王静

  在山东农业大学,有一个2012级应用化学2班,201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考试,全班26人全部金榜题名;植物保护学院六个宿舍的36名学生,全部考上研究生;近三年来,学生在全国全省创新创业等各类科技文化大赛中,获得二等奖以上奖励300余项;近五年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3%以上……
  翻看山东农业大学教学工作“成绩单”,质量已然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名片”展现的是学校建校110年来形成的“以学生成才为目标,始终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和育人特色。
培育教学名师
让每一位教师都出彩

  培养高质量的学生,必须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校实行新老教师导师制、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每年举办青年教师讲课技能比赛和多媒体教育软件竞赛,促进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自2007年起实施“学习预警机制”,加强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及时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学校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当作办学的“生命线”,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位教师身上,体现在每名学生的成绩单上。
  全国十佳农机教师、山东省教学名师、机电学院张晓辉教授说:“老师再爱学生,课讲不好也得不到学生认可。”他为本科生开设的《农机研究进展》没有教材可参考,他广泛搜集国内外材料,为学生提供最前沿的农机知识。从教33年,他始终坚持为本科生上课,学生评价几乎年年满分。
  学校在加大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的同时,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向改革要效益,向管理要质量,致力于让每一位教师都出彩。
  山东农大重视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支持教师构建互助学习圈。老师们在一个个“小圈子”里研讨“大学问”,解决“大问题”。
  张宪省教授领衔的科研团队,主要以植物发育研究为主,承担着国家973计划“植物传粉与受精的分子调控网络”项目。团队中有8位导师,33名研究生,每到周六,导师和学生们就会聚在一起,交流科研进度、汇报研究成果、分享前沿论文,通过沟通和协作碰撞思想火花。
  学校把教学质量监控作为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确保教学的正常运行和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的严格执行。1993年,开始实行教学督导制度;2014年,组建教学质量监控中心,强化本科教学质量监控和管理;2016年,聘任20名学生家长任教学质量社会督导员,协助学校履行督导职责。
  学校建立了领导干部听课、学校领导联系学院、学校和部门领导担任班主任、校院两级教学督导评估等制度。
  农大的教师在国内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屡屡获奖,先后获得8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72项。学校有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突出教学质量
让每一名学生都精彩

  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是山东农业大学鲜明的办学特色之一。
  学校积极探索实践教学的新途径,坚持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出了本科教育的“三段培养”模式,把本科教学分为课堂教学、校内试验和校外实践三个阶段。这一教学培养模式荣获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
  从1999年开始,学校增加实践教学比重,2003年构建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2009年优化实践教学进程,2015年突出实践教学分类指导、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学校鼓励教学和科研人员带领学生深入基层,“一只脚在校内,一只脚在校外”,把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各学院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完善教学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了创新能力。
  学校1981届校友赵焱毕业后,创办了山东绿霸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发展起来后他与导师慕立义教授共同设立“慕?赵奖学金”,截至目前已连续颁发14年,奖励了近千名品学兼优的农大学子。
  2008届毕业生谢思惠毕业后,勇做引领大学生回乡创业的“弄潮儿”,当起了新时代的“大学生农民”,带领当地农民共同致富,荣获全国五四奖章。
  近几年,山农大推行“三田两地一课堂”的实践教学模式,即贯穿学生大学四年全过程的认知田、科研田、攻关田,课程教学基地、毕业实习基地,以及以科技创新项目为主的第二课堂,使不同层次的实践环节有机衔接,让学生在实践中印证理论。在一二年级设立认知田,学生通过亲手种植各类作物和观察记载,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科研田主要提供专业课教学材料和现场,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在三年级设立攻关田,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创新能力及协作精神。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学校已将“三田两地一课堂”的具体内容,以相应实践大纲的方式整合到课程体系中,有效提高了学生在就业、科研等方面的竞争力。
对接社会需求
让每一个专业都溢彩

  学校以“三农”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为风向标,把学科发展和专业建设作为工作重点,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先后4次全面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课程资源,优化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手段。2005年,在山东省率先实施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
  学校以扎实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主线,突出“转模式,调结构,创实绩,提质量”,提高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增加专业设置的前瞻性。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教学的分类指导。适应学分制改革,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自主权;适当降低总学分的要求,为学生个性发展留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允许各学院针对学习优异和有特殊专长的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
  学校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至2015年,先后建成10个校内实践教学站园和包括7个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在内的157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在惠普(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培训实习期间,2012级信息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韩潇凯就找到了心仪的工作。小韩说,作为一名农业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够在强手如云的IT行业脱颖而出,得益于学校的培养,也受益于惠普的专业实践培训。
  2014年4月,学校与惠普公司合作设置软件开发和软件测试两个专业并开始招生。学生经考核可获得“惠普软件IT工程师证书”,毕业后可在惠普(济宁)国际软件人才及产业基地、惠普公司在中国的2000余家上下游企业就业,同时可以在学校内自由参加相关招聘,具有充分的自主择业权利。
  校企合作“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与企业共同管理学生,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根据企业需求对学生实行量身培养,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
  截至2016年,山东农大已连续17年承办山东省农林水类毕业生就业市场,这是社会对山东农大的肯定。用人单位纷纷表示,山东农大的学生“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自我定位准,很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