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今日关注

孔令仁:多重身份的“文化使者”

2016-07-20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7月18日,孔令仁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
  □ 本报记者 张依盟 王原    本报通讯员 张青

  “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是李商隐在回忆他缤纷的往事时,写下的一首著名诗篇。我的往事虽不如义山瑰丽多彩,但也如玑如珠,弥足珍贵,是值得追忆一番的。”孔令仁先生在《锦瑟华年孔令仁文集》的开篇写道。
  再吟此文,感慨良多!孔子后裔、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民间友好大使”……这位德高望重、拥有多重身份的“文化使者”,于7月18日19时1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济南逝世,享年92岁高龄。
  “去年九月,我去医院看她,她躺在重症监护室里,还在看她执教五十年座谈会的录像。她是顽强的。”孔令仁的同事兼忘年交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退休教授李德征说到这里,热泪盈眶。
  孔令仁生于书香世家,家学渊源深厚。1942年至1946年,她在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学习,从闻一多、沈从文、朱自清、吴晗、冯友兰等学术大师身上获得学养。1953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的孔令仁到山东大学任教,被分配到中国近代史研究室,重点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她的《洋务运动浅议》《漫谈洋务运动》等文章,对清末洋务运动作了充分肯定,认为“通观洋务运动的全局,它的功与过相较,功大于过;成绩与失败相较,也以前者为主”,这在当时是很新颖的论断。此后,《19世纪末山东的社会经济与义和团运动》《香港的割让与回归》等更是拓宽了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视野。她主编的《中国近代企业的开拓者》《中国近代化与洋务运动》以及10卷本、400万字的《中国老字号》等著作,出版后都获得了学术界的赞誉。
  “孔老师学术严谨,教学认真负责。经济史是很枯燥的,但孔老师讲得艺术,她教我们从经济史角度研究茅盾先生的《子夜》,同学们听起来津津有味。后来,这部分研究成果获得茅盾先生亲笔致函肯定。”孔令仁的首位研究生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李平生教授说,“孔老师待人亲和,温文尔雅,我们在她面前不拘于俗,经常去她家请教,讨论学术。1983年年底,快到新年了,那时她已经是省政协副主席,有很多公务活动,但还是把我们叫到她家里,亲手给我们做饭菜吃。”在孔令仁心里,学生们一直有着独特的位置,很多年过去了,师生仍然保持着联系,学生们的学业、工作甚至结婚生子都在她的心里记挂着。
  从1983年开始,孔令仁连任三届省政协副主席,又相继当选为中国孔子基金会副会长、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和全国妇联副主席,称得上是一位“政务缠身”的著名人士。“她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每次政协开会,她都很认真地准备,像老师备课一样准备发言稿。”李德征说。
  作为孔子后裔,传播儒家文化是天然的职责。孔令仁和她的兄弟姐妹把曾为德国领事馆的故居捐献给国家,改建为“青岛南园孔子纪念馆”。她还多次到中国香港、澳门特区,到美国、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韩国等,进行访问和学术文化交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改革开放的建设成就。1985年4月至7月,她应邀赴美国参加“中美著名学者互访项目”,先后访问了旧金山、洛杉矶、纽约等11座城市,以及13所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和发表演讲,接受美国媒体的专访,阐述关于中国“四化”建设、“一国两制”、中美文化交流、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见解,掀起了一场中美民间外交的风潮,她也成为当时海外侨胞和美国汉学界谈论的新闻人物,外国媒体称她为“民间友好大使”。李德征说,“她动用家族的力量,利用自己的多重身份,在海外统战工作中起到了不一样的作用,这是普通学者不能替代的。”
  端庄、美丽、气质优雅,孔令仁的多重身份赋予了她更多魅力。斯人已逝,浩气长存,她教书育人、忠心爱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