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费县以易地搬迁促脱贫◆一次性解决“四大难”◆由脱贫到致富需要产业支撑

2016-06-28 作者: 杜文景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杜文景

  蜚声海内外的《沂蒙山小调》诞生于费县,而“沂蒙好风光”的背后,却是老区山村的贫瘠。易地扶贫搬迁,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抓手。“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是费县易地搬迁脱贫给出的启示。
千户村民集体易地搬迁
  崔家沟村是省重点贫困村,530户中贫困户有238户。由于贫困,村里娶不上媳妇的男青年不在少数,年轻壮劳力几乎全都外出打工。易地搬迁让全村看到了希望。
  从新建安置社区的选址开工到全村1670人全部搬迁入住,朱田镇崔家沟村用了18个月时间。“前期的搬迁动员可费了大劲。”村支书曹厚海说,想让长期生活在山里的农民搬家太不容易,“得挨家挨户的签订自愿选择书。”
  按照“先安置、后拆迁”的原则,崔家沟村在镇驻地建设了滨河社区。新房根据村民原有房屋评估价格进行置换,多退少补。为了调动村民的搬迁积极性,新房的户型选择根据缴纳预付款的先后顺序自由选择。滨河社区还专门修建了50套老年房,免费提供给70岁以上的老人居住。
  政策引导、设施先行,了解群众所需,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才能确保“搬得出”。“政策支持到位,老百姓踏实了,搬迁工作水到渠成。”费县县委副书记徐强说。
  目前,费县已有崔家沟、北王庄两个行政村990户村民完成了集体易地搬迁。
一次性解决“四大难”
  北王庄村位于梁邱镇老虎山山顶,是典型的山区村,和崔家沟村一样,有“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的四大难。
  易地搬迁最直观的体现就是居住环境的改变。“配套建设必须跟上,要让老百姓切实感受到搬迁前后的差别,确保‘稳得住’。”费县扶贫办主任乔善富说。
  新建安置社区配套建设了教育、卫生、购物、金融、健身、文化等设施,方便孩子上学、群众就医和生活。以前孩子上学要走十几里山路,现在学校离家几百米。“上个月,免费参加了两次体检。”北王庄村民沈艳霞说,社区门口的卫生所更方便老年人长期疾病的恢复治疗。
  “四大难”一次性解决的同时,村民的社区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滨河社区服务中心前的大屏幕滚动播放电影,傍晚到楼前空地跳广场舞的人越来越多。
  以前的崔家沟村是由15个自然村组成,村民零星分散居住。现在住在一个社区,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社区里有了公共垃圾桶,没人再随意乱扔垃圾。大山深处生活了几百年的村民,一步踏入了现代化的城镇生活。
“农民进城,老板进村”
  易地搬迁是扶贫的有力手段,脱贫致富才是根本目的。
  为确保“能致富”,崔家沟和北王庄两个行政村,按照“一轴双核两带八区”规划,对搬迁后的1万余亩土地实施区域整体产业开发。目前940亩土地复垦以及1.3万亩土地整理已完成。
  产业开发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户”的模式,通过土地招引客商,发展种植养殖业,吸纳贫困户优先进入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实现“农民进城,老板进村”。目前,龙盛集团的种养循环项目已开工建设,雪尖茶业公司的茶旅庄园项目已完成茶树种植,得鑫服饰“居家灵活”就业项目已培训950人次,实现90多人就业。
  高效农业示范区已成立专业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52家,农民、贫困户可以用土地入股家庭农场,除地租收入外还可获得合作社盈利分红。到合作社务工,还有工资收入,彻底完成了从农民到产业工人的转变。
  崔家沟村23名贫困人口到服装加工厂务工,月平均收入1600多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在滨河社区内的居家灵活就业服务中心,14名贫困家庭妇女在家接纳手工零活,月收入可达2000元。“一个订单、一个妇女、一处场所、一台缝纫机”的模式被当地村民形象地称为“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