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县域

精准发力“拔穷根”

山亭脱贫攻坚“先行一步”

2016-05-03 作者: 张环泽 来源: 大众日报
  关键词:精准扶贫
  □张环泽 李宗宪 报道   山亭区北庄镇桃源村贫困户李天娥在采摘“扶贫樱桃”。
  □本报记者 张环泽  
  本报通讯员 孙海锋
  
  山亭区作为枣庄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目前尚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124户36030人。枣庄市委、市政府要求山亭在脱贫进程上“先行一步”,提前两年实现整体脱贫任务。
  作为一个建区晚、基础差、底子薄的财政贫困区县,2014年该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万人,仅2年时间就使4.7万人成功脱贫,走出了一条符合山亭实际的扶贫开发之路。
瞄准扶贫对象
  “为了摸清全区贫困人口的底子,从2014年8月到今年4月,我们先后3次组织镇村干部进村入户走访调研,严格按照‘六进六出’的原则,裁掉不符合的,加上动态新增的,为下步有针对性地开展精准扶贫工作明确了方向。”山亭区扶贫办主任蒋邦海告诉记者。
  4月20日,走进西集镇扶贫开发办公室,挂在墙上的扶贫攻坚作战图让人眼前一亮,全镇的贫困人口分布情况及相关信息一目了然。“这里的两台电脑上还存储着全镇所有贫困户的电子扶贫档案,通过网上录入系统,就可以了解致贫原因、脱贫意愿、脱贫路径等信息。”该办公室负责人陈兴付介绍。
  按照“精准扶贫、不落一人”的总要求,山亭对全区贫困家庭再识别,把贫困家底摸实摸清,将真正需要帮扶的人纳进来,坚决剔除糊涂账、人情账等不实现象。
  城头镇金城花苑小区贫困户郝大勇在工厂打工时,因事故致双腿粉碎性骨折,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镇扶贫办把他定为扶贫对象。“我参加了镇上举办的电商扶贫培训班,区里发给我们5000元创业补助。”很快郝大勇就建立了自己的制冷配件网店,凭借对以前业务的熟悉,找到了几家稳定的供货商,网上接单后让工厂按地址发货,“零风险”销售并有8%的利润分成,去年实现净收入19万元。
明晰帮扶主体
  山城街道南洼村第一书记张修存的扶贫台账上,贫困户的基本信息记满了几大页纸。“养羊项目好,但不是每个贫困户都适合。全村165个贫困户家家情况不同,我们经过摸底分析,为所有贫困户找到最适合的脱贫路子。其中,确定帮扶养殖户67户,指导务工60户,剩下38户没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安置。”驻村以来,张修存先后为该村争取项目资金415万余元。
  驻村干部是脱贫攻坚的“火车头”。截至目前,山亭区先后承接544名省派、市派第一书记,选派到214个贫困后进村。通过第一书记的努力,先后改扩建村活动场所106处,争取帮扶项目1024个、资金和物资折款2.59亿元。
  在全区开展的“干部联户包案、干群联心互促”活动,1457名党员干部结对联系936户特困家庭、468个失亲儿童家庭和53名建国前老党员,共为贫困户送去慰问资金、物资280多万元,帮助解决各类民生问题2100多个。
  为发挥行业部门的职能优势,山亭建立完善了行业扶贫部门联席会议机制,要求相关部门从各自职能出发,围绕12项行业扶贫任务,细化责任分工,梳理明确各部门的扶持任务,由区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实施,实现政策、项目、资金集中投放,避免了撒芝麻盐。同时,积极引导辖区规模以上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爱心人士参与扶贫事业。 
“3+3+X”靶向施策
  扶贫道路千千万,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不用人操心,只要出太阳就有钱挣。”在凫城镇千佛崖村,借助青岛海事法院派驻该村第一书记郭彦滨的帮扶,该村首批20个贫困户都建成了屋顶分布式光伏电站。贫困户仅出资一成(3000元),其他由扶贫资金和投资企业配套,每户年可增加收入2000余元,打通了持续获利20年的光伏扶贫通道。
  今年以来,山亭区出台扶贫开发三年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探索出“3+3+x”精准扶贫政策。前一个“3”指光伏、旅游、电商扶贫,后一个指种植、养殖、加工扶贫;“x”指其他有效扶贫方式。为此,区财政设立4500万元扶贫发展基金,专项用于贫困村、贫困户实施产业扶贫奖补。
  光伏、旅游和电商扶贫是山亭新型产业扶贫的三个路径。对于适合建设分布式户用光伏电站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建设1个3KW户用光伏电站,每户奖补1.2万元;对发展“山亭人家”农家乐的贫困户每户奖补5000元,用于改厨改厕;对发展采摘园、开心农场的贫困户,每户奖补4000元;对发展旅游商品店的贫困户,每户奖补3000元用于支持经营;对从事电商经营的贫困户,年网上销售额超过5万元的,每户一次性奖补2000元。
  区里针对种植、养殖和生产加工等传统扶贫产业,制定专门的奖补政策,并鼓励实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扶贫、就业创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资产入股扶贫、社会养老扶贫等多种扶贫方式。对于贫困户自筹资金进行创业的,投资3万元以内并实现当年脱贫的,按投入资金的40%给予奖补。
  对无劳动能力或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贫困户,由低保兜底,并提供医疗救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