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小并不意味着效益差,审核严格通过率却不低

小微信贷:城商行转型新模式

2015-12-16 作者: 李铁 王爽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李 铁 王 爽
    本报通讯员 李 涛

  12月11日,全省城商行支持小微企业现场会在淄博召开,省金融办、省财政厅、人民银行济南分行、山东银监局及全省14家城商行现场“观摩”了齐商银行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经验做法。
  齐商银行立足于淄博地区,在寻求银行转型路径中明确了“中小企业主办行”的市场定位,成立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下称“中心”),制定严密的风控体系,实现了商业模式的可持续化。
  齐商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拥有独立牌照的信贷专营机构,不吸收存款,采取“总行总部-分行分部-支行”的模式对全行小微金融进行管理。七年来,该中心已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60亿元,支持2.4万户小微企业,带动近30万人创业就业,上缴利税超3000万元。
打通“最后一公里”
  相比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缺乏完整的财务报表,有的个体工商户只有简单的账本,银行如何为其服务?齐商银行行长助理、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总经理邹倩介绍说,依靠技术和团队,俯下身子“贴近”客户,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中心将客户分为500万元以下小企业信贷和50万元以下的微贷两类,微贷基于2012年从德国引进的IPC技术,客户经理现场采集客户信息编写三表,更注重现金流。通过微贷技术,很多以前做不了的业务也能办理,截至目前,中心低于5万元的业务共有80笔,低于10万元的有336笔。
  规模小并不意味着效益差。在淄博市区从事酒水批发的张店美醉酒水经营部的李经理,仅有一间小门店,今年从齐商银行获得贷款45万元,运用等额本息的还款方式,月还款40100元,每月都能提前还款。为发现优质小企业,中心一方面依托行业协会、商会、核心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等搭建不同的服务平台,另一方面针对集群市场、沿街商铺、写字楼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展地毯式摸查。
  “俯下身子”不只是上门服务,更是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淄博泰禾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反渗透纯水处理、垃圾渗滤液处理的科技企业。该公司总经理房军贤说,公司最值钱的不是厂房设备,而是17项专利成果,但因为估值难从银行无法融资。中心获悉后,创新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为该公司贷款500万元,一直循环使用至今。
风控是第一竞争力
  截至11月30日,齐商银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存量户数1472户,余额13.33亿元。虽然这一数字并不瞩目,但不良贷款仅40.03万元,不良率控制在万分之三左右,这在近年来银行整体不良风险上升的背景下,显得意义非凡。
  “风险防控说到底就是强流程、强过程。”邹倩介绍,该行推行了贷前、贷中、贷后等为结合点的“九连环”全流程风险管理措施。在贷前调查方面,由于微贷内容全部来自客户口述和账本,需进行高强度校验。工作人员展示了一摞小微企业打分卡、企业贷款调查表、资产损益表模型等表格,密密麻麻地记载着各种问题,老员工最快1.5个小时填完,而新员工则需要1天。
  审核尽管严格,审核通过率却不低。据了解,经过电话初审后的客户通过率,小贷为90%,微贷是73%。同时,“中心”还坚持“严进宽出”的授信规则,对于盲目扩张、投资、借贷的企业保持警惕,每年采取15%至20%的风险退出,让授信资产成为一潭活水。
  分期还款方式也是风控的一部分。邹倩说,分期本身就属于贷后检查,企业如果在第1月出现风险,银行可以及早发现、消化、收回风险,而且分期降低了还款额度,更适合小微企业小额分散的特点。
“互联网+”思维走出新路
  小微客户小额零散、风险难控、劳动量高,是很多银行不愿涉足的原因。邹倩说,“中心”目前有员工85人,平均年龄29岁,地毯式服务的高强度也让很多人吃不消,“互联网+”思维提供了持续发展的新思路。
  2014年11月,齐商银行上线“其乐融融E平台”,设立投融资项目支持借款额在1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三农产业、青年及妇女创业的小微融资群体。另外,平台还与核心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向线上线下的小微企业集中授信。如该行与山东得益乳业合作开展农业产业链“益农贷”项目批量向农户授信,由企业向银行推荐优质客户并提供经营监管。截至目前,得益乳业已考察放贷20笔,金额达到1000万元。
  平台还与卓创资讯、隆众网、方达电子等全国性电商平台建立数据共享体系,通过借助电商平台大数据实现对电商小微企业的批量授信。“以前拼人海,现在靠互联网。”邹倩告诉记者,与电商平台对接后,几分钟内就获得上万客户的信息量,这么大的客户量依靠人力几年都干不完。互联网信贷的风险控制上,纳入“量化派”、“拍拍贷”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的消费数据,建立全新的风控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