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

围绕“生态、智慧改善生活,开放、融合提升品质”发展理念

中德生态园既“德国+”,又“+德国”

2015-10-14 作者: 张忠德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本报通讯员 刘腾 庞辉

  中德生态园围绕“生态、智慧改善生活,开放、融合提升品质”的发展理念,以“德国+”引进德国企业融入中国市场,以“+德国”借力德国技术助推国内企业转型发展,突出“田园环境、幸福生活、绿色发展”的愿景目标,建设德国标准、国际特色、产城融合的生态园区,积极打造“一带一路”中德绿色发展的新符号。
  两年来,中德生态园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80万平米安置区改造基本建成,39公里道路开工,安置组团、商住组团、产业组团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目前,进驻园区签约、注册、建设、投产的项目已经超过60个,成为德资企业在华投资的新热点区域。
以德国生态标准
引领发展路径

  借鉴德国莱茵模式,中德生态园先行建立了可量化的40项生态指标,并形成生态设计导则、操作指南、监测评价等八套成果,实现了发展路径可控制、可落实、可复制、可推广。
  园区还与世界上最严格的可持续建筑认证体系——德国DGNB标准建立合作,对园区建筑进行可持续认证。德国企业中心在去年7月成为了亚洲第一个获得该体系金奖预认证的实施项目。该中心已吸引了德国施泰根博阁酒店集团、德国被动式建筑研究所中国中心、荣恩建筑事务所办事处、中德联合设计有限公司、德国能源中心及学院、德创中心等多个项目入驻,逐步成为德国设计、咨询、教育以及广大中小德资企业进入中国的新平台、新窗口。“目前,中德生态园共拥有德国gmp、SBA、Ober-meyer(欧博迈亚)、energy-design(设能)等数十家世界知名设计咨询公司参与园区规划设计、绿色咨询。”据中德生态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园区内的绿色生态示范建筑正在广泛使用博世的地源热泵技术、巴斯夫的环保建材等。同时,园区控规、能源规划、产业规划、生态景观、绿色建筑、智能电网、水资源利用等20余项规划编制和课题研究已经完成,正在积极推进生态城市、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
引进德国高端产业
融入园区建设

  “达不到生态标准的不要、不是绿色产业的不要、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不要。”在项目引进中,中德生态园严格遵循“三不要”原则,瞄准德国工业基石——“隐形冠军”企业。截至目前,中德生态园已签约德国钢琴、双元制工程大学等项目35个,辛北尔康普压机等投产项目3个,在谈项目50余个,项目储备库基本形成梯次。
  久负盛名的被动房项目是园区在未来产业发展中迈出的坚实一步。园区成立德国被动式建筑研究所中国中心、被动房(中国)研究院,开工建设国内首座按照德国被动房标准建设的建筑——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首个高标准被动房示范项目,打造集设计、建设监理、关键设备制造、鉴定认证于一体的被动房产业链。园区还将承办“2016年亚洲被动房大会”、“2017年世界被动房大会”,以此为平台加强与德国的建筑节能交流。
  园区还大力开展中德环保节能、设计等高端领域合作,与德国最大独立工程设计咨询公司欧博迈亚成立合资设计公司,承揽从制订方案到完成施工图的全部设计业务;与全球领先的第三方检测、认证机构-——SGS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立区域性总部并建设全球高标准检测试验室;签约德国Applitest检测实验室,引入家电检测的德国服务认证体系质量标准;建设中德创意设计基地、青年创新创业基地,一期将建设16座具有强烈现代德国风格的生态建筑,汇集德国16个州的创意设计,形成中德设计集群。
借德国技术
助企业转型升级

  中德生态园是中德两国利益共同体、改革发展试验田,自开发建设以来就承担着转型发展的历史使命。在工业4.0的浪潮中,园区先行先试,在推动中国智造上走在前列。
  目前,园区正着力打造中国的工业4.0示范基地,成立包括西门子、博世、海尔、同济大学等20余家单位的国内首家“中德工业4.0联盟”。与博世(中国)投资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进工业4.0先进技术和解决方案;与西门子合作,对一期投资1亿美元的绿色印刷4.0示范基地项目,进行工厂智能化设计;与德国弗朗霍夫、海尔集团、西门子合作,建设总投资80亿元的家电工业4.0创新产业基地,成立家电工业4.0研究院,争创首批“中国制造2025”全国创新中心。
  瞄准德国先进技术,园区内正大海尔医药项目,采用德国自控系统,将建设国内唯一的国家级海洋药物中试基地和国家药物创新体系基地。新能源电池项目与大众、宝马、戴姆勒、Neovoltaic等德国品牌开展设计合作及产品和技术支持。光伏太阳能发电项目利用其购并的德国先进技术,为园区建设发展提供能源保障。
  园区还致力于以海外上市拓展融资平台。今年5月5日,中德联合集团成为中国首家在德国上市的国有园区发展商。中德生态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园区将对上市公司进行经济重建、资产重组和业务拓展,建立可持续的业务模式,进一步借助该公司为园区发展搭建起境外融资平台,探索海外融资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