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行加快角逐互联网金融

“上下互通”成银行业转型蓝海

2015-10-14 作者: 王新蕾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新蕾
    本报通讯员 段维斌

  中国资产规模最大的几大银行,都在试图把握并引领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新一轮强劲成长。在好资产难觅、不良资产压力大、利率市场化及降息压缩利差的当下,互联网金融能否成为银行业转型蓝海?
大行发挥资源优势和复制能力
  在互联网金融浪潮中,如果能把互联网渠道做好,大行的资源优势和复制能力依然是优势。从上市银行半年报来看,与银行业整体增速放缓和净利润下滑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互联网金融业务特别是手机银行的飞速发展颇为耀眼。
  半年报显示,绝大多数上市银行移动金融业务延续可喜发展态势。手机银行客户数继续快速增长,多数银行都达到新增百万以上客户数的量级;交易金额和笔数增幅更为明显,半年有6家交易金额破万亿元;建行、农行、工行、招行、民生的交易笔数均超一亿笔。
  客户数、交易笔数及金额的不断攀升,是市场对大行做互联网金融业务接受度提升最有力的佐证。以工行为例,该行目前基于客户线上线下直接消费的信用贷款产品“逸贷”客户数已达到430万户,余额突破2000亿元,与全国P2P网贷成交额基本相当;契合小微企业“短频急”融资需求的互联网贷款产品“网贷通”,已累计为近8万小微客户发放贷款1.85万亿元,余额近2300亿元,是目前国内单体金额最大的网络融资产品;新近推出的全线上“个人自助质押贷款”已累计发放620亿元,贷款余额258亿元。
互联网金融本质仍是金融
  要盘活存量,要解决信息不对称,要管理风险,要拼成本……直面激烈竞争,各行都开展了差异化的互联网金融创新尝试,但解决融资难题的初衷没有改变。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还是金融,并未脱离金融的基本功能和属性,改变的只是实现载体、渠道和手段。”9月29日,工行在安徽省合肥市发布互联网金融升级发展战略,该行董事长姜建清提到,“金融机构发展互联网金融,要把前沿的互联网技术与自身具备的金融专长紧密结合起来。”当天在合肥挂牌成立的工行网络融资中心,将实现信贷业务尤其是小微和个人金融业务在风险可控基础上的批量化发展,这也是“上下互通”的一大体现。
  据工商银行行长易会满介绍,对大企业、大项目融资和复杂的、综合化的金融服务需求,以及部分中小企业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需求,工商银行将主要依靠专业化融资经理团队来服务,通过专业经验和专业人才把控风险;对贷款额度相对较小、信息对称,适合标准化的信贷服务,则运用互联网与大数据建立风险控制模型,实现线上自助操作、业务自动处理、风险精准监控。
  对互联网金融而言,如何把控大数据风险是一大难题。据介绍,工商银行从2007年起专门建立了数据仓库和集团信息库两大数据平台,还建立了一支2000余人的数据分析师队伍和全集团统一的信用风险监控中心,实现了对全行超过10万亿元信贷资产和每年8万亿—9万亿元累放贷款的动态监测和实时预警。
“大而全”的银行转型之路
  以往银行依托客户资源多、网点多,同质化竞争严重。而今,这一模式能否行得通?在组织机制方面,是继续“大而全”、“一把抓”还是应“顺势而为”?
  有业内人士介绍,银行做互联网业务,最好能独立拆分成子公司,一方面利于突破原有激励考核体制,适应互联网盈利模式;另一方面利于同业合作与业务开放。但对银行而言,拆分涉及部门协同等问题,当前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
  创新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具有获客效应,有助于进一步黏住客户。但在“上下互通”过程中,消费者对实体渠道的高度信任与依赖、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体验、针对复杂金融产品或高风险业务的面对面交流等需求仍将长期存在,如何处理好“线上”与“线下”的关系处理与力量分配,也是涌现出的新问题。
  金融业风险即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信用风险,这在互联网金融时代依旧是难题。由于目前大数据用于风控的实践还很单薄,网络融资不易,风险管理不到位等因素,“上下互通”也暗藏一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