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纵深

山东中医药大学“双泉讲座”已走过100期——

7年免费的“双泉周末”

2015-09-24 作者: 王原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王 原
  本 报 通 讯 员 张 昕

  “看看有没有我认识的,有没有认识我的?”9月17日,一走进教室,今年53岁的刘更生仿佛在和老朋友打招呼。实际上,这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八年制大一新生的第一节中医学导论课,刘更生亲切、幽默的开场白一下子让学生们放松下来。
  7年前,供职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研究所的刘更生教授,提交了一纸开办公益学术讲座的申请,唯一的要求是“有一间固定教室”;7年过去了,那间他再熟悉不过的教室,已经承载了七届新生的“医学梦”。每个周五的晚上,山东中医药大学长清校区2202教室都会出现刘更生的身影……
  当天的“大学新生第一课”,刘更生还特意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张宣纸上,红色的印泥印出两个篆书字:求索。“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是从学习还是人生的角度,我们都要坚持求索,用知识引导前行。”
  “比起疲累,我更崇敬的是治愈病人之后脸上的幸福。”“大学是延续我梦想的地方,即使非常辛苦,但只要有光芒在那里,我就会向前”……面对各式各样“或天真或稚嫩”的回答,刘更生边听边记,在黑板上写下感受。
  在山东中医药大学,海报栏常年出现“双泉讲座”的通知。在学生中,也流传着这样一句宣传语:双泉周末,学术讲座,时在周五,风雨不辍。自2008年4月11日开始第一期,“双泉讲座”已经走过了100期。
  “学校迁至长清校区后,师生们之间的交流明显少了,学术氛围也有些淡薄。作为一名老师,我就想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办一个固定的学术讲座,为同学们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时光荏苒,那份“有一间固定教室”的申请上交后,以扁鹊家乡命名的“双泉讲座”已经走过了7年。
  每周五晚上,2202教室通常灯光如昼,座无虚席,带着求知欲与好奇心的学生们享受着每一场学术盛宴所带来的满足。讲座慢慢成熟,逐渐形成系列,现在已有传统文化系列、读书系列、中医学术系列、中医医案系列等。
  “人多的时候,教室走道里都站满学生,甚至有学生坐在讲台的边上听。”妙趣横生、深入浅出,刘更生的课堂似乎有着一股魔力。
  但对于这份坚守,刘更生却轻描淡写,“看到新生来听讲座,我特别高兴。这只是普通的老师为自己的学生做了一件再普通不过的事,实在不值得炫耀。如果说有什么特别之处,也许不过在于坚持做下来了,并会一直坚持下去。”
  在刘更生的办公桌上,除了书籍文献,最多的就是一摞一摞的纸条。这些小纸条都是从课堂上收集来的,里边有学生们的疑难问题、思想困惑、读书方法等等。
  刘更生要求学生们上课带着便笺,每次课后,大家可以把问题、见解写在纸条上。刘更生会认真阅读每一张纸条上的文字,看后在纸条上作批注,对问题进行分类,具有普遍性的问题,下一节课时进行集中回答。
  “能认识刘老师很幸福。”虽然文献专业的硕士毛逸斐去年已经毕业,但一说起导师刘教授,脸上就会笑容满溢。
  从英语专业到中医文献,毛逸斐跨专业读研,最初很不适应。准备毕业论文时,刘更生针对她的本科学科优势为她选题。“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选不同的题。像我写的是中医英译方向,学针推的同学则是做穴位古今文献梳理的题目。”最难忘的研究生三年时光,毛逸斐言语中透出对导师的敬重。
  刘更生教授带过一位患先天小儿麻痹症的研究生小郝,郝同学走路不方便,刘教授就将课堂“搬到”他的宿舍,其他同学也到宿舍来听课。
  与其他大学课程不同,刘更生每节课都会给学生们“留作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你的初心是什么?”在9月17日这天新生的第一节课上,刘更生留了一份特殊的作业。
  “第一节课上,让新生写下学习中医的‘初心’。毕竟对他们来说,八年是很长的战线。”刘更生说,如何能把这份饱满的热情延续,在他们疲累时看到当初入学时写下的“初心”,多少是一种鼓励。
  刘更生一直强调,学习中医要“学死用活”“书要知守”“书用校读”,对同学来说受益颇大。“‘功夫’(学问)的深浅是靠自己一点一点花费工夫(时间)铸就的,舍得花‘工夫’才会有‘功夫’。选择中医就意味着选择了吃苦,要记得,肯下笨功夫,才是聪明人。”刘更生与学生们分享着他的学习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