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若干重要论断

□山东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

2015-05-0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编者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批示精神,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阐发,山东省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研究课题组和省内部分专家学者,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深入研究撰写了系列理论文章。本报从今天开始推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栏目陆续刊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作用、价值意义、基本内涵和传承弘扬的原则要求,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这些重要论断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脉络清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升到新的境界,为新形势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遵循。
  一、关于“精神命脉”的
重要论断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多次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这是从关系中华民族兴衰成败的高度,运用全面、发展和实践的观点,在深刻分析中华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演化进程和本质特征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在民族延续和传承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总体判断。
  关于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儒家思想同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其他思想文化一道,记载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重要滋养。”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历史时期。”他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中具有时代价值的核心精神就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习近平指出,从绵延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借鉴,虽然儒家思想长期居于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之中。二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是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都是顺应中国社会发展和时代前进的要求而不断发展更新的,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儒家思想和中国历史上存在的其他学说都坚持经世致用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
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由此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学思想为核心,但与历史上其他学说相融相通,是多向多元、包容开放的,是随着社会实践不断发展的、丰富的,对国家治理、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他反复强调“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正是因为没有抛弃传统,没有丢掉根本,没有隔断精神命脉,民族的“根”和“魂”一脉相承、延续至今,中华民族才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
  二、关于“儒家学说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重要论断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到山东曲阜考察,并就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与有关专家学者座谈;2014年“五四”期间,到北京大学与著名哲学家汤一介交谈并了解《儒藏》编纂情况;9月24日,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他多次参加与儒家文化有关的活动,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给以高度评价,指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说和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论断,充分肯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表明了加强儒家思想挖掘阐发传播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关于如何认识儒家学说和儒家思想。习近平强调,历史上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认为“孔子和儒家思想的许多观点和方法,对人类文明思想宝库有很大的贡献,提出了很多基本观念,有些是和世界其他国家思想一致的,不约而同的,有些是独自的贡献,如‘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特别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谈及中华传统文化时,他往往把儒学作为代表、以儒家思想为例,足见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正如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讲话中指出的,“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于如何对待儒家思想。习近平指出,“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采取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对孔子及儒家思想传承,他提出“对存在合理内核、又具有旧时代要素的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明显不符合当今时代要求的内容,要加以扬弃。”他要求加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国际传播,孔子研究院要承担起国际学术交流的职责,引导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的中国、当代的中国。他指出,“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这些年来,世界上‘孔子热’经久不衰。孔子及儒家思想通过孔子学院等渠道广为传播,对孔子的研究也进一步成为世界性题目。”强调要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我国在东亚儒家文化圈中居于主动,在世界儒学传播和研究中始终保持充分话语权。
三、关于“永恒魅力”的重要论断
  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提出,“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之后,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多次讲话中又反复强调,体现了这一思想的一贯性。“永恒魅力”的重要论断,深刻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对于进一步展示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在优秀传统文化“永恒魅力”的价值判断基础上,习近平提出了以下重要观点:
  第一,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成果。习近平指出,“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中华文明,不仅对中国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对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人类共同遵循的普遍性生存智慧,“老子、孔子、墨子、孟子、庄子等中国诸子百家学说至今仍然具有世界性的文化意义”,这些思想家“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这样的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第二,中华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人类文明无论在物质还是精神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特别是物质的极大丰富是古代世界完全不能想象的。同时,当代人类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比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事关各国人民幸福安康的两大问题。他说,“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爱好和平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理念。”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讲话中他连续用了15个“关于……的思想”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当代以深刻启示。
  第三,中华传统文化对治国理政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习近平指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我国古代主张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为政之要莫先于得人、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改易更化,等等,这些都能给人们以重要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他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
  第四,中华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他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的重要精神支撑,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最高层的,还是文化软实力,这事关一个民族精气神的凝聚。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认为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建立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础。他强调,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要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四、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源泉”的重要论断
  习近平指出,“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重要源泉”的论断,深刻揭示了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关系,深刻阐明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源头活水。习近平指出,“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由于其自然条件和发展历程不同,产生和形成的核心价值观也各有特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认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习近平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比如,中华文化强调‘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主张以德治国、以文化人;强调‘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义以为质’;强调‘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德不孤,必有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入相友,守望相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扶贫济困’、‘不患寡而患不均’,等等。”强调,“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加强道德建设,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同时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使之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他还特别重视家庭建设,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五、关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论断
  习近平提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当代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方向路径,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
  关于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阐明中国特色,习近平强调要搞好“四个讲清楚”。指出“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要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的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引导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历史的中国、当代中国,深刻揭示了“四个讲清楚”是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传播的前提和基础。
  关于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有扬弃地继承。指出,“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对古代的成功经验,我们要本着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去之的科学态度。”“我们要对传统文化进行科学分析,对有益的东西、好的东西予以继承和发扬,对负面的、不好的东西加以抵御和克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而不能采取全盘接受或者全盘抛弃的绝对主义态度。”这是因为,“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
  关于对传统文化的挖掘阐发,习近平强调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出,“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具体来讲,“对适合于调解任何时代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就是要按照时代特点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发展,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完善,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六、关于“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论断
  习近平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交流互鉴”是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文明的重要论断,对于中华文化走出去、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文明,习近平提出以下原则:
  第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习近平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是多彩的。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强调,“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那些“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第二,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习近平指出,“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强调“我们要尊重文明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平共处、和谐共生,不能唯我独尊、贬低其他文明和民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当今时代,文明的交流互鉴是主流,只要我们彼此尊重、相互包容,就可以避免“文明冲突”,实现“文明和谐”;就可以使不同文明并行不悖、多元共存,形成促进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合力。
  第三,要在学习互鉴中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习近平指出,习近平指出,“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他呼吁:“要促进不同文明不同发展模式交流对话,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发展,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因此,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闭上眼睛不看世界。“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他强调中华文化要走出去,“弘扬中华文化,不仅自己要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且要积极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外民众相互了解和理解,为实现中国梦营造良好环境。”他以豪迈的气魄向世人宣示,“中国将以更加开放的胸襟、更加包容的心态、更加宽广的视角,大力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在学习互鉴中,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应有贡献。”
  七、关于“中国共产党人是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的重要论断
  习近平指出,“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人是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的重要论断,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明确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和推进文化建设、文明进步中的重大责任。
  关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习近平强调我们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指出,“我们党在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一贯重视学习和总结历史,一贯重视借鉴和运用历史经验。”认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所以,我们“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关于弘扬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和方向,习近平强调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不动摇。指出,“我们共产党人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调弘扬传统文化,“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他指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真正发挥好优秀传统文化“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的作用,决不能离开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这个思想基础和根本前提,不能搞“完全回到孔子”、“全面儒化中国”等复古主义。
  总结历史面向未来,习近平强调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有机结合起来。指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充分发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今天所具有的伟大智慧,也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5000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中华民族的历史智慧是中国人民世世代代形成和积累的,我们要总结发扬,使之服务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国梦”所寄托的理想和价值观就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中国梦“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我们党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中实现中国化,让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新的时代条件下,党肩负着继续做好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篇大文章的重任。习近平的系列重要论述为发挥中国共产党人在创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引领作用,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贯通,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了有力思想理论支撑。
  总之,习近平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系列重要论断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深厚沃土,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制定新时期文化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提供了丰富的理论依据,为治国理政、经世安邦注入了新的内涵。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断,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中凝聚新的力量,从民族文化血脉的延续发展中开拓前进,增强文化自信和责任担当,为推进中华文化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力量。
         (执笔人:周向军 周颜玲 鲁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