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

老年保健品市场乱象频现

不法商家骗术迭出,老年人缺乏家庭关爱抵抗力弱

2015-04-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冬亮 李檬

退休医生迷上保健品
  在烟台市新桥西路一个小区里,74岁的退休医生付广达正望着眼前一套上千元的“保健硒铁锅”生闷气。
  今年春节过后,付广达家附近开了一个做保健品的店面,销售人员非常热情,与周围老年人相处融洽,承诺如果购买保健品后悔了,可以随时退货。令付广达没想到的是,“保健锅”刚买来不到一个月,销售人员已不知去向。
  痴迷保健品的几年间,付广达在购买保健品上已花费了近10万元,养老积蓄被掏空。“当了一辈子医生,本来应该是最相信科学的人,没想到屡次吃这种亏。”付广达的子女介绍,付广达退休后,每天起得很早去广场遛弯。“从2008年开始,在广场上经常遇到做保健品宣传的。刚开始他和其他老年人一起排队领取扇子、手绢等小礼品,后来发展到不惜花大价钱买所谓的保健品。号称来自西藏的有治疗功效的手链、促进血液循环的被子、疏通心脑血管的口服液……他买回家的保健品五花八门,但都没有其宣传的功效。”
  “在参加保健品讲座前,我一般会与其他老人商量好,坚决不乱花钱,什么东西都不买。但讲师很会忽悠,说是吃药不仅保证了自身的健康,而且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听到最后,仍是经不住诱惑。”付广达说。
“保健店铺”遍布社区
  类似遭遇在老年人中并不少见,记者走访烟台多个社区发现,不少保健食品、保健器械品牌把生意做到了老年人家门口。在这些店铺内,时常三三两两地坐着银发苍苍的老年人,或是在试用所谓的“长寿治疗仪”,或是在倾听工作人员的宣讲。
  烟台市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杨光认为,人到暮年,最关注的就是健康,这就为商家创造了商机,导致不断有面向老年人的保健品上市。“老年人跟不上信息更新速度,逐渐形成知识上的脱节,这个‘软肋’就给销售人员留下很大的发挥空间。面对难懂的专业化名词、各种专家教授的名气、被夸大的商品功效,老年人纵使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也无法完全做出准确判断。” 
  盲目跟风也是一大原因。“热衷于购买保健品的老年人,一般有两个特点,一是退休后存有一定的积蓄,再就是容易受同龄人影响。周围老年人的小圈子中互相跟风,即使没有经济来源的老年人也会跟风抢购。这种心理也容易被销售员利用。”杨光说。
  “一些不法之徒,选择早晨或休息日,避开监管部门的监管,举办健康讲座,以免费体检、赠送小礼品等为诱饵,吸引老年人听课、体验、试用,并请所谓的‘专家’到场虚假宣传,或夸大产品的功效,诱骗老年人购买。”烟台市消费者协会12315举报热线工作人员表示,老年朋友发现上当受骗后,对方往往已经人去楼空,因此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亲情攻势”凸显家庭关爱缺失
  除了用法律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来自其家人的亲情关怀也十分重要。记者调查发现,不法商家往往是通过贴心服务、免费旅游、社区聚会等“亲情攻势”,才让众多老年人对保健用品的所谓“医疗效果”深信不疑。
  付广达回忆,自己在与保健用品销售人员打交道时,总能感受到从子女那里感受不到的热情与尊敬。“子女经常不在身边,这些销售人员却和我们这些老家伙打得火热,一口一个‘大叔’、‘大妈’地叫,还陪我们聊天、组织我们聚会。你说,时间长了,我会更相信谁?”
  付广达的子女告诉记者,之前只要一跟付广达说保健品是骗人的,他就会非常生气,为了防止家庭关系变得紧张,他们只能委婉劝说老人尽量不要相信陌生人。
  蓬莱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陈文敏认为,如今的大部分老年人都不愁吃穿,但却缺少来自家人的精神关怀。“不法商家正是利用了这一点,经常组织旅游、聚会等活动来拉近与老年人的距离,并通过打电话嘘寒问暖、时常送些免费礼物等手段博取老年人的信任。老年人在这种亲情攻势下,很容易放松警惕。这个时候,子女若进行劝说,甚至会引起老年人反感,认为家人惦记自己的养老金、私房钱。”
  “在我们身边,老年人热衷于参加保健讲座,购买保健品的例子太多了。有的老年人即使知道上当受骗了,也不愿意跟家人说。”杨光表示,作为子女应该转变思路,由劝说变为沟通,鼓励老人多参与社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