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公共文化

沾化民俗馆唤醒乡愁记忆

展示了当地群众的生活情趣

2015-04-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本报通讯员 陈方明 丁卫 
  
  “现在是旅游淡季,到民俗馆来参观的游客每天超过200人。”滨州市沾化区古城文化旅游景区管理员张力芳高兴地说。沾化民俗馆是2014年滨州市沾化区古城文化旅游景区重点推出的特色品牌,去年10月对外开放后,成为鲁北地区唤醒乡愁记忆、传承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再现了齐文化、海河文化、鲁北乡土文化、移民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信息,赢得了省内外群众的广泛关注和赞誉。
  沾化,商朝属蒲姑(又名蒲姑国),隋唐时期为渤海郡渤海县招安镇,宋庆历二年(1042年)升招安镇为县,金明昌六年(1195年)更招安为沾化县,2014年11月撤县设区。沾化濒临渤海,钟灵毓秀,是齐文化和黄河文化融会贯通之地,又富有禹疏九河之徒骇、钩盘二河的历史文化积淀,加之多河濒海的独特地理位置,而形成适合人类生活居住、繁衍生息的自然环境,产生了丰富灿烂的地方民俗文化,曾被称为“济北诗书之薮”。
  沾化民俗馆位于原沾化县古县城古城镇驻地南部,建于2014年6月,整修五处老四合院民居,主体建设于9月中旬完工,沾化区及古城镇全体镇村干部自发捐赠老物件1000余件,9月底完成第一次布展,并正式对外开放。民俗馆占地3180平方米,共计58间房屋,建筑面积近1000平方米,分沾化简史、生产民俗、节日庆典、衣食住行、游艺民俗、婚俗礼仪、民生百行、物品展销室8大展馆,以实物、图片、文献资料、模制品等多种形式陈展,另加图版、文字、雕塑、挂图等,达到一馆之包览而知沾化古今之目的。
  第一个展馆——沾化简史馆,共分沾化由来和建置沿革、沾化县地图、行政区划变革、沾化古八景、史海钩沉、科考佳话、古城遗迹相片、古城赋等八个板块。欧阳中石先生题写的“沾化冬枣”四个大字非常显眼。在史海钩沉板块,明代著名书画家董其昌与好友李鲁生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李鲁生(兵部给事中,古城李家园子人),进士出身,为董其昌同僚,并相友善。董其昌为避政治之险,来沾后就住在他们家里。董其昌在沾化寓居长达九月有余。这期间,董其昌为李鲁生的父亲李康义写了传记碑文《康义李先生传》,由吴郡吴士端摹勒刻于石上。此碑现存于沾化区文物馆。
  生产民俗馆,展示的是当地生产所用农具,以木制为主,有犁、豁子、种什、钯及牲畜的用具,磨盘、麦收场景等。
  衣食住行馆,衣分30年代—40年代、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有长袍、中山装、列宁装、绿军装等。食展厅复原当时伙房和食物的场景,有灶台、炕等。住展厅复原当时待客和睡觉的场景,有八仙桌、圈椅,满肚子炕等。行的展厅,有小推车、“金鹿”、“永久”、“凤凰”等牵动了过去无数国人心梦的自行车。
  游艺民俗馆,有踢毽子、投沙包、射箭、打洋火枪等孩童时玩的游戏及实物。让人回想起童年有乐趣的游戏,墙上有展板,上为图,下为文字介绍。
  婚俗礼仪馆,容纳了原来人们结婚时所需的炕、被褥、灯烛、桌子、梳妆台等。由于婚姻是人生大事,关涉到家庭幸福、种姓繁衍和社会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礼仪、习俗也就特别繁多。
  节日庆典馆,主要展示人一生的礼仪庆典。如婴儿出生“添喜”,“三日”婴儿的外婆前来看望。“六日”舅母来俗称“圆耳朵”。“九日”,姨母、姑母来看望,又叫“按胳膊腿”。“十二日”,设宴通知亲朋好友前来祝贺。“满月”,母亲抱婴儿到娘家去出满月。“剃满月头”,剃下的胎发,不随便扔掉。现在还有人将胎发制成胎毫毛笔,留作纪念。“四十日”,由婴儿的小姨给其铰头。“百岁”,所有男女亲戚、家属、朋友、同学都来祝贺,并给婴儿佩戴长命锁、银手镯。人到了五十岁,开始“祈寿”、“祝寿”等。
  民生百行馆,展示了货郎、铁匠铺、木匠铺、爆米花场景等。百行总览室,分别有理发铺、照相馆旧貌、中药铺、修表铺、裁缝铺、五六十年代门市部等。
  物品展销室,展示了纺织场景,有古代的织布机、纺车,墙上挂满了老精布。
  民俗是一地广大人民群众约定俗成的文化行为、一种大家共同遵守的规矩。一地的民俗表明了一地的文明程度,展示了一地群众的生活情趣。沾化民俗馆是展现沾化区历史文化的一个窗口,透过这个窗口,看到奇异靓姿和独特风貌,可以了解到许多饶有趣味的风俗故事。可以洞见百姓的甘苦悲欢和喜怒哀乐。它从多个角度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乡土气息。
  民俗馆的建成,吸引了游客的目光,仅2014年国庆期间,就接待游客3000余人次,提高了古城文化旅游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