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人文

文人书画家巴山先生印象

2014-10-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高田 报道   ◤10月26日,巴山(右二)在书画展现场挥毫泼墨。
  ◆10月26日上午,聊城市海源阁画院院长、省美术协会会员、省剧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巴山先生个人诗书画作品展,在聊城市运河文化博物馆举行。“高山耸峙、江河咆哮,夕阳殷红、秋色入景;名人高士,凡人街景;兰花碧绿、红梅傲雪”,一幅幅真草隶篆的书法作品、一帧帧形神兼备的丹青国画,构建起一个高贵典雅,翰墨飘香的艺术长廊,让来自四面八方的观赏者陶醉其中。记者走近巴山,领略他开朗豁达、豪爽执着的大师风范。
  
  □ 本报记者 肖会


经历坎坷,悲欢离合尽成诗
  10月26日,随着熙熙攘攘的参观人流,记者走入位于聊城市运河博物馆四楼的展厅。迎门一幅雄壮水墨画《观沧海》展现在人们眼前,浓墨重彩,气势恢宏,让人叹为观止。
  巴山原名阎宗培,重庆忠县人,父亲病故时,母亲病重无法再哺养巴山,被养父收为干儿。“当时的日子真是很艰苦,我打过猪草,当过樵夫,日子过得十分艰难。还记得上学时,因为家里穷,买不起鞋子,每年只能做一双布鞋给我。我每天上学的时候,长长的山路都是光着脚板走过去,到了学堂门口,才寻个小溪洗洗脚,穿上鞋子进学堂。这样保护的鞋子,过年时还是新的。”。
  1961年,巴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高中,但却因为家庭困难,读不起书而改道重庆学戏。就在这一时段中,他一边认真学戏,一边用自己稚嫩的笔锋写剧本,钻研舞台美术和绘画,这为他今后的艺术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990年,带着丧妻之痛,巴山带着年幼的孩子,只身从四川重庆来到山东聊城。“那时的聊城发展还相当缓慢,刚刚走上这片土地,举目无亲,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住处,只能租赁房子住,我的房间里摆不下画案,只能把画案放在煤棚子里面,冬天很冷,作画时,用一个铁锅当笔洗,又怕冻了,就放在炉子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正是在那样的环境下,更坚定了我追求艺术的信念,在那段时间,我先后创作出了《达摩渡江》、《暗香浮动》、《钟馗》、《观沧海》、《孔子问道》、《龙吟图》等代表作品。”与巴山先生交谈时,他的谦和与豁达,让人印象深刻。
  “他把痛苦留在自己的记忆,却把美丽和善良融进锦绣山川和锦屏诗画供人愉悦,让我为之称道。”聊城市书法家王漫之如此评价。
倾心艺术,一生痴迷诗书画
  聊城是一个拥有文化底蕴的城市,2500年的历史滋养了曹植、傅以渐、杨以增、傅斯年、李苦禅、孙大石、季羡林、索龙坤等文化名人。“水养诗,诗养城,城养景,景养人”,聊城富饶肥沃的土壤,为巴山的艺术追索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我之书画并无门户,更耻于拉虎皮做大旗。为崇尚古意,师法自然也。”通过巴山近似于白描式的回答,更让记者感受到他对艺术的痴心、天赋与悟性:东昌铁塔题词、张自忠纪念馆的楹联、傅斯年纪念馆的楹联、南关岛感怀等一幅幅作品,是巴山先生不同时期在聊城各个著名的历史文化景点上的感怀与题词,被装裱在展厅的墙壁上,让观者徜徉留恋。其中,《观沧海》、《登泰山》的雄壮,《庄周梦蝶》的洒脱,《达摩渡江》的厚重,给观者展现了巴山先生40多年在诗、书、画方面的独特造诣,被业内称为艺术精品。
  1996年以来,巴山先生首开民间书画家到台湾展出的先河,在当地引起轰动。之后,他又多次到台湾、日本等地举办个人书画展,受到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不少作品被中外人士和多家博物馆收藏。
  巴山的绘画艺术是在生活的积累中成熟起来的。创作中,他将历史题材从古诗歌的意境中抽离出来,具象为一幅幅抵达灵魂、感人至深的作品,他的绘画深沉有力,线条舒朗,意境饱满,已达到了“诗心、画貌、书为骨”的境界。他不仅是位诗、书、画全能的画家,而且在诗、散文、剧作上都有成就。
情系水城,弘扬国粹为己任
  巴山先生作画,沉静、忘我、致远。“吃得大苦、遭得大罪”的巴山先生,逐渐悟出了“锦绣江山入画魔”的真谛。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他把心中的痛苦写在诗里,画进画中,给人们展示的是美好和祝福,叙写出极具个性的生命组合,彰显无尽的艺术魅力。他淡泊名利、醉心艺术,时时刻刻不忘把传统的文化和艺术,通过自己的笔墨传播给现代人、更多的人。
  巴山性情宽和,为人敦厚,心中潜存着对人生的追求与美好,在随心所欲的画作中,画境由内往外蔓延,形成升华的主题。由此蔓延,小草、绿竹扑入眼底,美丽的、粗犷的、豪放的大墨挥出如烟如雾,远近皆美不胜收。
  巴山的画作,把山川河流、历史人物、花鸟鱼虫,描绘得生动鲜活、含蓄浓郁,让人陶醉。如《故山秋色》,山高云淡、侯鸟盘旋,红叶鲜活,草屋简朴,画内与画外的意境给人想象空间。《寒江秋影》中,山的古朴苍凉,水的清秀明净,托以泊岸小舟及舟中人物,山村小屋,远山白云,归鸟绿树,又别有一番雅意。
  “这应该是我在聊城的第三次画展,1996年展过一次,大概2001年的时候又展出过一次。我在聊城已经生活了24年,这次展出的170多幅作品,应该说是我24年创作的总结和回顾,是继往开来的一次展出,我的想法一是活跃聊城的文化艺术氛围,用自己的行动弘扬祖国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希望通过画展,让更多市民能进一步了解我的创作精神,展览结束后,一些描绘聊城的作品将无偿捐赠给运河文化博物馆永久保存。”巴山告诉记者。
  相关新闻
李保田:画是落在纸上的摇滚
  □ 本报记者 高田


  10月25日,刚刚结束了电影《夜莺》在武汉的宣传,著名演员李保田便赶到了聊城。近十几天来连续奔波于十几个城市,李保田能赶来参加巴山书画展,让巴山很受感动。这是李保田第二次来聊城,2011年郭宝昌导演带队拍摄《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时,他第一次来聊城,也是在那时与巴山结缘。

  25日下午,李保田来到了巴山书画展现场。欣赏巴山书画的时候,他说:“巴山老兄的构图和线条非常棒,一本厚厚的速写本显示了扎实的功底。”巴山的速写本描绘的是三峡风光,后来修建三峡大坝,一些自然景色随之消失,有出版社找到巴山,编印了《三峡记忆》的集子。看到巴山焦墨山水画册摆放在站台上,性格耿直的李保田说:“这么好的焦墨山水画作品可不能随便摆在外边,得赶紧把它放进玻璃展台。”
  “巴山的书法板桥体写得好,但是又不是完全模仿板桥体,他把它进行了变化,成了很潇洒的行草。而且一般人画的郑板桥都比较弱,但是巴山老兄画的郑板桥像个壮汉,与众不同。”李保田说。
  在《高士图》前,巴山说画中的人物是嵇康,画中的嵇康在演奏广陵散。嵇康以庄子为师,而庄子和庄子所代表的思想,也是巴山特别喜欢的,还特别以《庄周梦蝶》为主题创作了一副作品。
  参观完书画展,李保田应邀来到位于聊城古城海源阁的巴山画室。在巴山画室,巴山应李保田的要求创作了一副《钟馗捉鬼图》,勾勒、上色,一副怒目圆睁的钟馗跃然纸上。“怒目圆睁压邪恶,进士一身正气多。何日鬼怪能除尽?天下同唱太平歌。人言钟馗能捉鬼,我说钟馗被鬼捉。钟馗捉鬼世上少,鬼捉钟馗人间多。”李保田高兴地说。巴山创作《钟馗捉鬼图》洒脱、传神,李保田赞叹说这画是落在纸上的摇滚。
  生活中除了拍戏,李保田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拿来画钢笔画和木雕。李保田掏出随身用的iPad,向巴山的三位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李保田的iPad上保存了多幅以“残荷”为主题的钢笔画,笔触十分细腻,看到巴山的学生刘金瑞的作品集中也有荷花主题的作品,李保田显得很兴奋。他还以古希腊神话为主题,创作了一个系列的钢笔画,“这幅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牧神潘,重彩的半羊半人牧神,用钢笔画也能体现古希腊神话世界。还有这幅千手佛的重彩,完全不是佛教的风格。”李保田向众人介绍。
  李保田说:“聊城的水、济南的泉、泰安的泰山和青岛的大海,是大自然给予山东的特殊关照,是山东的天时地利,也是山东出豪杰的一个因素,是山东人善良忠厚朴素得到的回报。巴山是重庆人,在聊城生活了24年,算是半个山东人,他既有重庆人的灵秀,也有山东人的豪爽、厚道。”尽管与巴山结交时间不长,但是两人感情深厚,李保田说这也源于两个人性格相投,狗脾气,不服输,“臭味相投”便成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