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现代科技提升传统农业品牌建设和质量控制常抓不懈

“中国蔬菜第一市”这样炼成

2014-10-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张培月 福梅 报道   ◤10月21日,阳谷县侨润街道北徐村大学生村官周丽(左)利用网络帮助菜农促销黄秋葵。   周丽在县科协等部门支持下,为北徐村引种的100亩黄秋葵获得丰收,亩效益在2万元左右。为拓宽黄秋葵的销售渠道,打破传统销售模式,周丽利用自身优势帮助菜农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型方式进行网络销售,在网上销售一万余斤,联系到20多家客户,为菜农增收30万元。
  ◆用不到全国1‰的土地,生产出全国2.5%、山东1/7的蔬菜,聊城做到了。
  10月19日,在“中国·聊城农产品产销对接会暨第二届水城金秋绿色食品博览会”开幕式上,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向聊城授牌“中国蔬菜第一市”。中国蔬菜流通协会副会长汪荣江告诉记者:“2013年聊城市种植瓜菜菌370万余亩,总产量达到1600万吨,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蔬菜第一市’。”
  记者调查发现,获此殊荣,聊城靠的不仅仅是产量。
  □ 本报记者 孙亚飞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杜燕华 王守兴

种菜用上物联网
  在阳谷县盛世乡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朱丙臣向记者展示了他们的物联网蔬菜设施管理平台。在6块数字显示屏前,合作社蔬菜大棚内,不同角度的实景清晰地展现在记者眼前。此时,一块屏幕上显示的棚内不同时段的大气湿度、大气温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图,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朱丙臣告诉记者,基地建设的物联网蔬菜设施平台,将蔬菜大棚内的空气及土壤的温度、湿度等数据通过传感器动态采集,利用网络通讯技术及时传送到智能专家平台,使农业专家通过电脑、手机或手持终端实时掌握蔬菜的生长环境、长势情况。
  自聊城提出“农业龙头带动”战略以来,依托现代科技设备及科学成果来提升传统农业,已成为聊城各农业龙头企业转调创的基调。
  另外,聊城蔬菜种植的区域专业化分工、产品上市的季节配置日趋精细化。在全市实现了蔬菜种植的日光温室、大中小拱棚及露地菜种植比例合理,栽培品种互补、上市档期不同、各乡镇协调发展的格局。目前,聊城冬暖式大棚播种面积64.6万亩,大中拱棚播种面积122万亩,小拱棚播种面积22.8万亩。设施蔬菜总产达1093万吨,占全市瓜菜菌总产的73%。全市食用菌栽培面积达到3100万平方米,总产60万吨,产值25.2亿元。
放大品牌效应
  “去年,市面上普通的朝天椒4块5一斤,我们合作社的朝天椒能卖到7块钱一斤。今年质量更好,特别是我们的‘阳谷朝天椒’正式被农业部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这更成为一大卖点,一斤的价格估计将达到10块钱。这不,我们的老客户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的经销商郭勇知道消息后,已经拨来了10万元预付货款。”阳谷县高庙王镇先运朝天椒合作社理事长方先运乐滋滋地说,“产品卖得好,质量是关键,但是品牌效应也很重要。比如前几年,在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北京新发地,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蔬菜汇集,来自聊城的蔬菜也占到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是聊城的蔬菜品牌却未被人们熟知,这就影响了聊城菜农的销路。”
  对此,聊城市委书记林峰海也曾打过一个比方:“就像烧一壶水,已经达到99度,就差最后一把火。”由此,聊城市围绕实施“农业龙头带动”战略,提出了“狠抓农业品牌创建,打造绿色食品之都”的口号,持续把品牌创建、提高农产品质量作为全市农业的重点工作,并借助聊城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这一大“龙头”,将聊城的农产品品牌在全国打响。
  为促进品牌建设,聊城于去年首次将品牌创建奖励办法写入市委“一号文件”,并确立了建设“全国最大的绿色安全食品生产基地”的目标,加大了“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力度,走出了一条发展绿色食品引领农业品牌化、标准化,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成功之路。截至8月底,聊城市“三品一标”已获得认证的产品个数累计达到508个,标准化基地面积359.7万亩;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产品11个,基地面积20余万亩,冠县鸭梨、许营西瓜等产品已获得产品地理标志证书。
确保舌尖上的安全
  农产品从田间流向餐桌,如何确保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聊城市委书记林峰海介绍:“从开始种一直到餐桌,整个流程需建立起一个全程的安全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生产者、收购运输者、分销者都是这个过程中的主体,必须把每个主体的责任落实清楚,否则一旦出现问题,生产者说是运输的问题,运输者说是加工的问题,那不行,必须一环扣一环,环环扣死。”
  多年来,聊城除了蔬菜产量高外,还有一个口碑,就是从未出现过蔬菜安全事故。聊城在全市积极推行严格的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专用标识使用管理制度,以莘县、东昌府区为试点,率先推进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并且整合资源,明确职责,建立起县区级追溯平台,在县区内大型超市、骨干交易市场又推行了产品编号可追溯制度。目前,聊城在总结莘县、东昌府区经验的基础上,又在全市整体推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市、县、龙头企业(市场、合作社)、园区(基地)联网的追溯体系。
  结合“三品”认证,聊城在蔬菜、林果和特色养殖产品等领域,率先实施农产品产地准出制度。重点推进有机认证和绿色认证,主要农产品全部实现绿色及以上标准的认证和标准化生产。建立主要农产品产地准出名录,列入目录的农产品运出产地时需具备产地证明、质量认证标识或者产地监测合格等统一的产地证明,确保产品在产地产出环节的高质量。
让“第一市”菜畅其流
  聊城市市长王忠林介绍:“搞活农产品流通,是农业发展的关键。只有畅通的流通渠道,才能确保农产品产得出、卖得了、卖得好。”从全省看,聊城虽然是农业大市,但农产品市场建设相对滞后,与农业在全省所处的地位很不适应。比如,全省共有农业部定点市场64家,聊城只有3家,不到全省的1/20。从周边地区看,德州是6家,滨州是4家,也多于聊城。“我们下决心投资116亿元,建设占地4800亩的聊城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目的就是为了搞活农产品流通,带动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10月23日,记者在聊城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蔬菜区看到,一位本地菜贩正在整理豆角,“收购2元1斤,卖2.2元,一天卖1000—3000斤。都是本地车来拉,没有外地车来,人气还是不行。”他有点无奈地说。看来,如何聚拢人气,是交易中心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为让“菜畅其流”,聊城除建好、运营好聊城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外,正在加快构建全市农产品市场体系。目前,全市正在对10处年交易额2亿元以上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进行改造。同时创新经营,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社对接。发挥好农村经纪人的作用,加强引导和服务,鼓励他们向公司制、企业化方向发展,使其成为全市农产品流通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