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往事·发现

战国法律汇编《守法守令十三篇》载有齐国法律对官员廉政的规定,比如说“市啬夫不得独立市”,“市啬夫”就是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说的是管工商业就不能从事工商业,领导不能经商兼职……

齐威王:从谏如流 法治立威

2014-10-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桓公台遗迹  (陈巨慧 摄)
  四王冢,左侧为齐威王墓 (陈巨慧 摄)
  □ 本报记者 高翔 陈巨慧
    本报通讯员 姜健 曹元良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诸侯纷纷自立为王、欲图统一天下、战争不断的时期。战国七雄中,齐国位列首班,国力强盛,更在战国后期,与秦国并称东西二帝,睥睨群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齐威王在位三十余年的改革经营,铁腕整肃吏治,依法治国;选贤任能,从谏如流;扩建稷下学宫,得天下英才;国富兵强,两败魏国,成为那个时期当之无愧的第一雄主。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时值秋末,经过秋收和平整,种上冬小麦不久的田地一览无余,位于淄博临淄区齐都镇西关村北的桓公台就矗立在一片平整的麦田里。一块块的麦田间都有小路隔开,路旁的片片碎石及瓦砾,看似与别处不同。
  沿着小路向桓公台走去,同行的齐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金智拿起一块残砖笑道:“这可是两千多年前的文物啊!我们小时候最常干的事儿就是在地里找砖块瓦片儿,然后给填到地头边上。”记者随手捡起一片瓦,上面还真刻有古拙的线条,依稀像是花纹。
  如今的桓公台仅余一个呈长方形的山丘,东西长86米,南北宽70米,高仅14米,“老百姓有的不知道,都说是‘冢子’,其实桓公台是齐故城宫室留下的高台,以前宫殿建之前要先起高台,然后建楼宇。”王金智说。
  桓公台上现在长满了松树、酸枣树、香椿等,郁郁葱葱,酸枣树上还挂着几颗有些干瘪的小红酸枣,晚开的紫色牵牛花顺着松树盘旋而上,颇为好看。残余的桓公台虽然不高,但由于四处平整的田地里全是刚长出的低矮麦苗,一眼望去毫无遮蔽,胸中顿时开阔起来。登临君主遗迹难免心生感慨:几千年前的桓公台该有多么雄伟气派,齐威王便是在这里起居理政、选贤任能,开创一番王业的。
  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田氏,名因齐,齐桓公(与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非同一人)田午之子,战国时期齐国国君。公元前356年继位,在位36年。
  齐威王在历史上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著称,但他在刚即位时,却“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日事酒色,不理政事,以致韩、魏、鲁、赵等国家都来入侵齐国,出现了“诸侯并伐,国人不治”的局面。群臣莫敢谏言。
  出身卑贱,又身材矮小、相貌丑陋的稷下先生淳于髡,在齐桓公田午创办稷下学宫时已经是稷下先生,他知道齐威王喜好隐语,便对齐威王说:“国中有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不知此鸟何也?”齐威王一下便明白了淳于髡是用不鸣不飞的鸟来比喻自己,便也用隐语回答他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自此,齐威王开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励精图治,淳于髡也因学识和口才受到威王重用,被立为“上卿”。
  “这其实有两种说法,齐威王刚即位时不理朝政,也可能是他的一种统治智慧。刚成为最高统治者,你要先观察了解。齐威王并不是单纯地一味喝酒、听歌看舞,前边这几年是在调查了解齐国国内的一些情况以及齐国国内有那些不好的人和事,把自己的施政纲领、治国理念先隐藏起来。”王金智说,“淳于髡用隐语劝戒齐威王,其实无意间做了关键点,起了契机的一个作用。齐威王本身是想治国的,只是他没有考察好调查好,时机成熟了,借着淳于髡进谏这个由头,把自己的治国纲要及施政理念给拿出来了。”
  齐威王决心称霸天下,他铸鼎声称:“皇考孝武桓公、恭哉大谟克诚。其唯因齐,扬皇考昭统,高祖黄帝,迩嗣桓文,朝问诸侯,合扬厥德。”表示要以黄帝和齐桓公以及晋文公的功业来发扬其父桓公(田午)的令名令德。
  随后,齐威王加紧整顿朝政,以铁腕肃清吏治。《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记载,齐威王上朝时召集各县令县长七十二人进行考核,彼时齐国的即墨(今平度市东南)大夫是个为人正直、不善阿谀奉承的人,他勤理政务,带领百姓开垦荒地,使得当地人民颇为富足,但不善交际也招来了一些朝臣的毁言谤语;与此相反,阿城(今阳谷县东北)大夫心思不在公务上,却极善于奉承结交一些朝臣,在他治理下,阿城田地荒芜,仓库空虚,防务松弛,但朝堂上对阿城大夫却日有美言。
  齐威王为了核实,便派人到当地查得了实情,立即召回二位大夫,当众给即墨大夫加封万户土地的封赏,对阿城大夫则处以烹刑,用一口大锅把阿城大夫给烹了。此事件一出,齐国上下震动,自此官吏们人人不敢隐过是非。
天下英才 鱼贯而入齐
  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威王二十四年,齐威王与魏王在郊外一起打猎。魏王问道:“大王也有宝物吗?”齐威王说:“没有。”魏王说:“像我(魏国)这样小的国家,也还有能照亮前后各十二辆车的直径一寸的十颗夜明珠,齐国这样的万乘之国怎么能没有宝物呢?”
  齐威王说:“我当作宝物的与大王不同。我有个大臣叫檀子的,派他镇南城,楚国人就不敢向东方侵犯掠夺,泗水之滨的十二诸侯都来朝拜。我有个大臣叫盼子的,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就不敢到东边的黄河里捕鱼。我有个官吏叫黔夫的,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就到北门祭祀,赵国人就到西门来祭祀,以求神灵保佑不受攻伐,搬家去追随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个大臣叫种首的,派他缉捕盗贼,结果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这些人都将光照千里,岂止是十二辆车呢!”
  齐威王视人才为国之宝物,比夜明珠珍贵太多。他求贤若渴,选将任相从不问出身,全凭才能。普通的琴师邹忌鼓琴进谏,因其有治国之才被拜为相;残疾人孙膑凭借其军事才能被拜为军师,威王另拜田忌为将;三人共同为齐威王开创霸业立下汗马功劳。齐威王还扩建父亲桓公所建稷下学宫,给予厚禄,提供衣食起居以及极为宽松的学术环境,并鼓励其对朝政发表意见,“不治而议论”,尽得天下英才。淳于髡、孟子、慎到及荀子等名人志士都曾在稷下学宫,留下众多精彩故事。
  齐威王即位初期迷恋弹琴,经常独自抚琴自娱,不理朝政。琴师邹忌自荐为威王抚琴,威王见之大喜,邹忌拜道:“我听大王弹大弦声音庄重,小弦声音清晰明朗,弹出的个个音符都十分和谐动听,该深沉的深沉,该舒展的舒展,就像一个国家明智的政令一样。”
  邹忌接着说:“弹琴和治理国家一样,七根琴弦如同国家政令一样,七弦配合协调,才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正如君臣各尽其责,才能国富民强、政通人和。”齐威王听后,认为这一普通琴师胸中颇有经纬,后发现琴师邹忌确有治国之才,三个月后便被用为相国,改革政治。
  到齐威王时,他凭借继续担任稷下先生,不治而议论,通过谏言守护齐国;同时,凭其滑稽多辩之才多次代表齐王出使诸侯,都顺利地完成了任务。
  邹忌被鼓琴拜相之时,稷下先生淳于髡对此不太服气,上门去见邹忌,想用隐语来试下他是否确有智慧和治国理念。淳于髡对邹忌说:“大车不校,不能载其常任;琴瑟不较,不能成其五音。”意思是大车如果不校正,就不能正常载重;琴瑟不把弦调好,就不能使五音和谐。意即一个国家的政治,就像大车运转、琴瑟弹奏和弦一样,要有一定的制度约束,使百官协调一致。邹忌回答说:“谨受令,请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即颁布法律,督责不法官吏,不使为非。这样就树立起正气,打击官场中阿城大夫之徒的歪风邪气。
  齐威王八年(公元前394年),楚国发兵大举进攻齐国。威王派淳于髡到赵国去请救兵,带上赠送的礼品黄金百斤、车马十驷,淳于髡仰天大笑,笑得系帽子的带子都断了。威王说:“先生是嫌所带的礼品少吗?”淳于髡说:“怎么敢呢?”威王说:“那是为什么呢?”淳于髡说:“刚才臣子从东方来,看见大路旁有人在祭祀神灵祈福消灾,拿着一只猪蹄,一盂酒,祷告说:‘易旱的高地粮食装满笼,易涝的低洼田粮食装满车,五谷茂盛丰收,多得装满了家。’我见他所拿的祭品微薄,而想要得到的却很多,所以在笑他呢。”威王听后立即把赠送赵国的礼品改为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淳于髡到了赵国,交涉十分顺利。得到赵王借给他的精兵十万,战车一千乘,楚国听到消息,连夜撤兵离去。
  对此,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曾说:“淳于髡仰天大笑,齐威王横行……岂不亦伟哉!”高度评价了淳于髡在齐威王称霸中所作的贡献。这些君臣之间的故事也看出齐威王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的风格,及从谏如流的个性。这才使得他得天下英才为齐国富强出谋划策,成为其就霸业的关键助力。
隆礼尊贤而立 重法爱民而霸
  齐国能在春秋及战国时期位列各诸侯国之首,其原因除了有“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及促齐为“战国七雄”之首的齐威王等贤君明主外,齐国很早便萌发并得到各代君主重视的法治思想是齐国大治、国富兵强很重要的原因。
  据《六韬》记载,齐国开国君主、被尊为“周师齐祖”的姜太公,在周文王问其“愿闻治国之所贵”时便明确回答,治国最重要的就是“贵法令之必行”。同时留有“不以私善害公法”、“刑罚不施于无罪”、“不因喜以赏,不因怒以诛”、“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等理念,使齐国由建国初的小国、穷国变成了大国、富国。
  春秋时期的齐国国相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他在中国法制史上首先提出了“法”(此前称之为“刑”)和“以法治国”的概念。《管子·形势解》中说:“仪者,万物之程式也。法度者,万民之仪表也。”认为“法”是衡量人们言行是非、曲直、功过及行事的客观标准,是普天下之民众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同时,管仲非常重视法律的作用,认为“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法律政令者,吏民规矩绳墨也。”
  管仲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以法治国”的理论,《管子·明法》说:“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错而已”。他认为立法统一、法律公开是“以法治国”的前提。《管子·任法》篇曰:“法律之判定,力求统一。”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管子·任法》曰:“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为大治。”强调只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天下才可达到“大治”。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两座汉墓中出土了一批《银雀山汉墓竹简》,其内容包括《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晏子》《守法守令十三篇》《元光元年历谱》等先秦古籍及古佚书,其中《守法守令十三篇》中残存的内容可以让人一窥齐威王时期法令的风貌。
  “《守法守令十三篇》是当时出土的有关战国法律的竹简的汇编,残存的竹简上体现了一些当时齐国法律的主要内容。”王金智说,“其中载有齐国法律对当时官员廉政有专门的规定,比如说‘市啬夫不得独立市’,市啬夫就是工商行政管理人员,说的是管工商业就不能从事工商业,领导不能经商兼职,这是很务实的法律规定。干部管什么就不能做与你管辖范围有关的,从这一时期的法律规定来看,齐国的依法治国不是很宽泛很抽象的东西,直接落实到法律文件中,而且很具体可行、很实在。甚至一个城池市场的规模,多大、长宽等都有规定。其中还有‘非诚贾不得食于贾’,这句意思是:商人你如果不诚信经营就不要从事商业了,这句后面的部分无法辨认了,但肯定是接有更详细的规定,比如查到你不诚信经营怎么办等。”
  在齐威王、齐宣王这一稷下学宫最兴盛的时期,学宫里名士众多,各学派交流频繁,各种思想都有极大发展。受齐国法治传统的影响,稷下黄老学派(也称稷下法家、齐法家、管仲学派),逐渐发展兴盛,《管子》《晏子春秋》等书都编修于此时,法治已成为齐国治国的传统。
  “齐威王时期除了具体可行的法律规定外,在法治理论方面,通过稷下学宫学者的法治思想就能感受到。”王金智说。稷下黄老学派的代表人物慎到,在守法上主张“官不私亲,法不遗爱”、“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要全民守法。慎到认为,人人都要重法、守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使是国君、官吏,即使是亲人,也要遵循法律法规的要求。
  在稷下学宫“三为祭酒,最为老师”的荀况也有丰富的法治思想,他认为“法者,治之端也”,将法治看成是治理国家的根本。他提出礼法并举的治国主张,认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立,重法爱民而霸。”指出,只有实行礼法并举,才能使统治者既有道德之仪,又有法制之威,使国家达到大治。他还强调“有治人,无治法”,意思是必须要有好的执法者,才能使好的法律落到实处,否则法律只是一纸空文,人是本而法是末。
广开言路 从谏如流
  齐威王广开言路、从谏如流的故事广为流传,史书中也多有记载。
  《战国策》中《邹忌讽齐王纳谏》记载,齐威王时期,住在城北的徐公长相潇洒俊美,一天,邹忌分别问自己的妻子和妾:“吾孰与徐公美?”两人都说是邹忌更美,恰逢邹忌有客来访,邹忌便又问其客曰:“吾孰与徐公美?”客人也说是邹忌更美。等到第二天,徐公亲自来拜访邹忌,邹忌一见徐公便知自己长得不如徐公,邹忌私下想这件事,妻子因为偏爱自己、妾因为害怕自己、客因为有求于自己,所以都说自己比城北徐公美。邹忌从中悟出自己受到了蒙蔽,从而想到齐威王受到宫妇左右、大臣、百姓的蒙蔽比自己更严重,于是将此事告知齐威王,希望齐威王广开言路。
  齐威王听后认为甚为有理,欣然采纳邹忌的建议,悬赏纳谏。下令能当面指出国君过失的,给上赏;上奏章规劝国君的,给中赏;在朝廷或街市中议论国君过失,给下赏。刚开始时,群臣前去进谏,朝廷门口、院子里每天像市场一样热闹。数日之后,进谏者一天天减少。一年之后,由于齐国政治得到彻底改善,人们想提意见却无意见可提了。
  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一次,淳于髡出使外国顺利归来,齐威王很高兴,在后宫办了酒席,召淳于髡喝酒。酒宴中,威王问:“先生能喝多少才醉?”淳于髡回答:“臣喝一斗也醉,喝一石也醉。”威王说:“先生喝一斗就醉了,怎么还能喝一石呢?”
  淳于髡说:“在大王面前赏酒,执法官在旁边,御史在后边,我心怀恐惧,不过一斗已经醉了。如果家里来了贵客,我小心地在旁边陪酒,不时起身举杯祝他们长寿,那么喝不到二斗也就醉了。如果朋友故交突然相见,互诉衷情,大概可以喝五六斗。如果是乡里间的盛会,男女杂坐,无拘无束,席间还有六博、投壶等娱乐项目,我心中高兴,大概喝到八斗才有两三分醉意。天色已晚,酒席将散,酒杯碰在一起,人们靠在一起,男女同席,鞋子相叠,杯盘散乱,厅堂上的烛光熄灭了,主人留髡而送客,女子薄罗衫轻解,微微地闻到一阵香气,这个时刻,我心里最欢快,能喝一石。”
  最后,淳于髡说明用意:“故曰酒极则乱,乐极则悲;万事尽然,言不可极,极之而衰。”享乐的追求是无穷尽的,一味地追求享乐,就会走到邪路上去。齐威王听后立马便悟到了淳于髡是在规劝自己,马上停止了通宵达旦的喝酒,将更多的精力用到处理朝政上。
  齐威王广开言路,善于听从进谏的做法使得其治国卓有成效,在不长的时间里,便府库充实,国力强盛,齐国大治,最终开创了“复霸”的局面,取代魏国成为当时中原最强大的诸侯国。
两胜魏国 徐州相王
  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齐威王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桂陵之战及马陵之战齐国两次打败魏国,随后魏王亲自奉礼与齐威王“徐州相王”,自此开启了齐国的霸业,齐国位列“战国七雄”之首。
  公元前354年,魏国大将庞涓率军攻打赵国,直捣赵国都城邯郸。赵国难以抵挡,急忙遣使臣向齐国求援。公元前353年,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赵。田忌采用孙膑“围魏救赵”的计策,引兵直捣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只好撤邯郸之围,回师救援。田忌、孙膑命令齐军后撤,退至桂陵(今菏泽东北),设好埋伏。庞涓追至桂陵,毫无防备地进入齐军的伏击圈。齐军以逸待劳,将魏军打得大败,庞涓被生擒,后被放回。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桂陵之战。
  公元前341年,庞涓又率魏军伐韩,直攻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新郑)。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仍用“围魏救赵”之计,发兵直扑魏都大梁。庞涓不得不撤新郑之围,率军回救。田忌采用孙膑“增兵减灶”之计,麻痹魏军,诱敌深入,在马陵(今莘县)伏击魏军,大获全胜。庞涓被杀,魏太子申也被齐军俘虏。
  马陵之战后,魏国国力大亏,从此一蹶不振。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亲自抱着礼品,来到齐国的徐州与齐威王会盟,尊其为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徐州相王”。徐州相王之后,齐威王成为当时天下真正的霸主,齐国也“最强于诸侯”。
  “齐威王是很有作为的政治家,是中国古代优秀政治家之一,这是没有质疑的。他和他的父亲齐桓公、儿子齐宣王都是数得着的齐国最好的国君。”王金智说,“齐威王统治的特色就是他的谥号‘威’,作风刚猛、依法治国,治理国家很严肃、很严厉,同时又很大气。”
  公元前320年,齐威王与世长辞。今临淄区齐陵街道境内的牛山东麓有四座巍峨高达的古墓,依山而立,一基四巅,东西并列,绵延相连,其中之一就埋葬着这位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
  在去拜谒这位贤君明主长眠之地的路上,王金智说:“‘四王墓’一般认为从西到东分别是威宣闵襄四位君主的墓,但是我认为这四座墓更像是齐威王另外建的义冢,因为按照周礼来说,齐威王、宣王、闵王及襄王爷孙四代的坟墓不该并排排列,不是义冢的话,也有可能是齐威王与其三位陪葬王妃或者朝臣的坟墓。”
  下车沿着弯曲的小路顺势上山,路两旁是挺拔的槐树,间或有开垦出来的小块田地种着绿油油的小白菜、大葱、莴苣,地上还有成熟后自然掉落的柿子。抬眼望向依山而建的四座高大墓冢,像是四座长满树木的山头,深秋午后的阳光斜射在树叶上镶了一层金边,墨绿的松柏、红艳艳的火炬树,加上打着黄灯笼的柿子树,一层层包裹着四王墓,山脚胶济线上白色的和谐号动车穿行而过,更显恬淡宁静。两千年前的有为君主长眠于此,岁月无语,但其生前的功绩却不断地给后世子孙以借鉴和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