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公共文化

六岁学艺,八岁登台,一生对艺术不懈追求

女儿眼里的张春秋:她为京剧而生

2014-09-26 作者: 于国鹏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今年,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派传人张春秋从事京剧艺术八十周年。9月26日,“中国梦·爱国情——张春秋先生舞台艺术八十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将在济南举办,88岁高龄的张春秋将和自己的女儿、山东艺术学院教授王玉明一起在演唱会上表演《红嫂》经典唱段“为亲人细熬鸡汤”。
  张春秋在80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成功塑造了红嫂、杨玉环、虞姬、穆桂英、秦香莲、花木兰、白娘子等一系列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王玉明谈到自己的母亲张春秋时说:“她似乎就是为京剧而生的。”
天资聪颖获梅兰芳赏识
  记者:是什么样的机缘,张春秋拜梅兰芳为师?
  王玉明:说起我母亲,她人生道路曲折坎坷,饱尝酸甜苦辣,并充满了传奇色彩。她六岁丧母被卖学艺,从此与京剧艺术结缘。八岁正式登台演出,因她从小天资聪颖,扮相俊美,嗓音明亮圆润,学戏刻苦,很快就成为戏班的台柱子,在江南一带已小有名气。后来,她的名气越来越大,逐渐成为一个观众喜爱的优秀青年演员。
  解放后,在参加革命文艺队伍的师兄弟的引荐下,母亲参加了国营剧团,政治上和业务上受到了党的培养,但她并没因此而满足,多年来一直崇拜梅兰芳大师,经常偷偷学些梅派剧目来提高自己的表演技艺。终于在1954年如愿以偿,被梅兰芳大师收为徒弟。有幸得到梅兰芳先生的亲自指点,拜师后,母亲如鱼得水,她深得梅派真传,艺术造诣得到飞跃发展,艺术生涯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京剧虽是国粹也要不断改革
  记者:张春秋先生是否对戏比较痴迷?
  王玉明:那时我记得母亲为了能看懂剧本,能读报纸,每天回家刻苦学习、练字,在短时间内摘掉了文盲帽子,我们都曾经当过她的文化指导老师呢。
  母亲那时很忙,晚上几乎天天有演出,可白天在家里她总是在琢磨戏,还经常问我们这些外行的子女们:哪个身段漂亮,哪个指法好看,哪个音好听。记得有一年我们住在剧团宿舍,房子挺大的,我们在地铺上睡午觉,已经30多岁并在养病期间的她还围着地铺跑圆场练功。
  记者:她也是坚持戏曲革新的一位代表。
  王玉明:“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也是梅大师教导的,母亲为此作了积极探索。在继承和发扬梅派艺术精髓的基础上,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点。随着现代观众审美观的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她从剧情和人物性格的发展中去探索,以求得人物性格与戏剧艺术更大的真实,追求表演艺术上的更加完美,从而塑造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优美且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
  在全国现代戏汇演中,由她塑造的“红嫂”这一艺术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她创造性地继承梅派,努力拓展梅派表演领域。从参与创排京剧《红嫂》到被拍成电影《红云岗》,她塑造的英嫂(红嫂)这一艺术形象家喻户晓,曾先后受到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有人开玩笑说,她演红嫂,从38岁演到50多岁,从红嫂一直演到了红奶奶。对于从没上过学、根本不识谱的她,全凭一腔热血,刻苦磨练。她为这出戏付出了很多很多,那时我们经常在半夜醒来时,看到母亲还伏在录音机旁,学习唱腔,比划动作。
  另外,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把花腔女高音的特点融入到唱腔中,从此“为亲人细熬鸡汤”的唱段成为人们记忆中的经典。这出戏的成功,也可以说是母亲在继承梅派演唱技巧和音韵艺术的基础上,对梅派唱腔艺术的出新和对梅派表演艺术的创造性发挥,为京剧艺术宝库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记者:到现在她是不是仍然一直在为京剧改革努力?
  王玉明:目前,她仍在孜孜不倦地研究探索梅派艺术。她每天都关注央视戏曲频道,看京剧,也看地方戏,她说“各种戏曲艺术都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学戏的人会老,京剧不能老,艺术不会老,我们应不断地学,不断地发展!”
成为“名角”主动要求降工资
  记者:作为一位戏剧界名家,生活中的张春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王玉明:在党的培养和关爱下,母亲由一个苦孩子成为人民艺术家。1958年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党就是我的父母,我是党培养的,我要好好为党工作。”
  母亲平日经常教育我们要节俭,她下乡体验生活给我们带回的是上海没见过、我们也从没吃过的窝窝头。她的工资除了给我们姐弟4人的生活费和她自己有限的生活费外,大部分都置办了服装和头面等,她平时省吃俭用不讲究,但是在舞台上非常讲究!
  记得为了缩小与剧团普通职工的差别,她曾4次主动要求降工资。
传承京剧桃李满天下
  记者:退休以后,张春秋先生的时间是怎么安排的?
  王玉明:她一生对艺术不懈追求,苦心钻研。晚年,她放弃了在家享受天伦之乐,而是不断活跃在艺术教育事业上、活跃在戏曲舞台上、活跃在广大的戏迷朋友中,她说:趁自己身体还能动,要发挥余热,为京剧艺术事业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记者:她还会专门抽出时间教年轻人人学戏吗?
  王玉明:她不但教戏,而且还教做人,她不断告诫弟子在院团工作时,要服从分配,对待角色不挑、不争,分配什么就演好什么。对弟子接演的戏,她每一个角色都给予再加工,并强调一定要塑造出人物特色来。
  退休后,中国戏曲学院和山东艺术学院、省戏曲学校聘她去教课时,她不管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不让学生来接!而是自己坚持准时到校为学生上课,并教好每出戏。
  她嘴上经常挂着这样一句话:我是传承人,我有责任把我的艺术传授给每个戏曲爱好者,小到幼儿园、小学、实验中学,大到山东大学,只要有请她去参加活动的从不推辞,并且认真对待每次的演唱和教学。
  全国各地的戏迷票友及海外侨胞,不管条件怎样,只要来求教母亲的,她从不推辞,对每个学生像对专业演员一样一视同仁,一丝不苟地教。说戏时非常严格,又非常细心、耐心,不但教唱腔,还说眼神、身段、情感等,她说师傅当年是怎么教我的,我再怎么手把手地教给学生,毫无保留。她在各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生。
  母亲现在虽已八十八岁高龄,坐在沙发上站起来已经很困难,一副老态龙钟的样子,可是一听到锣鼓声,或学生上门来学戏时,马上来了精神,又唱又比划,好像年轻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