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区域

一家企业注册好几个品牌,各吆喝各的,谁也代表不了谁——

长清茶亟需抱团“炒”品牌

2014-05-29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晁明春 
    本报通讯员 柴洪亮

  远看高山低陵,茶园层层叠叠;近看小桥流水,茶树郁郁葱葱。在白云飘拂的青山脚下,采茶女提一个藤编茶篮,穿行在碧油油的茶树丛中,连清空气中都溢满淡淡的茶香。
  这是记者5月初在位于泰山北麓的济南市长清区万德镇北马套村立泰山茶园看到的一幕。作为全国纬度最高的茶产区之一,长清茶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并获得国家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济南市也将发展茶产业列为“十大”富民产业之一,但“小”“散”“乱”的现状,离打造成全国知名的茶叶产地还有不小距离。
“一亩茶,十亩田”
  63岁的北马套村村民段崇来种了一辈子地,小麦玉米一年两季,忙活一年满打满算每亩收入也就是两千元。6年前,随着长清茶灵岩特色品牌示范基地的建立,他改种茶了。
  “全家种了4亩多茶。第一年,每亩茶的收入也就是1.2万元,去年到了1.4万元左右。”老段说。
  “一亩茶,十亩田,一个芽头三毛钱,茶叶树上全是钱。”同村的兰俊忠是唱着这句顺口溜成为茶农的,虽然入行晚,但他一出手就通过土地流转种植茶园20亩,去年纯收入达20多万元,今年茶园进入全盛期,收入有望再创新高。
  “长清茶能异军突起绝非一夕之功。但说起来可能没有谁会相信,1999年之前,济南境内没有一棵茶树。”山东立泰山茶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董庆国告诉记者。从事茶叶经营销售20余年的他,不甘心济南人只会饮茶而不会种茶,于是从1999年开始尝试恢复茶树栽培种植。在山东农业大学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先后投资200多万元,经过4年的反复试种,终于于2003年7月培育出济南市第一片40亩地的有机茶园,恢复了济南中断千余年的种茶史。
  “千年灵岩寺,好客长清茶”。作为全国纬度最高的茶产区之一,长清区近年来把茶产业确定为重点发展的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大力扶持,茶叶种植面积从零开始,发展到如今红、绿、白、黄金芽茶共6000多亩,包含7个系列10多个品种,培育茶叶龙头企业5家、专业合作社15家,并自发组织形成了长清区茶叶协会。据不完全统计,长清区去年成龄茶园实现平均亩产值1.64万元,3000多户群众实现茶产业致富。
“小、散、乱”何以搏市场
  “按照一轴、二区、六园的茶园规划格局,长清区今年新发展白茶1000亩,力争2015年实现茶园面积1万亩,茶叶总产量500吨,总产值5.7亿元。同时,不断完善种茶、采茶、制茶、卖茶、茶旅游产业链条,进一步打响‘长清茶’品牌。”长清区区长张洪武这样表示。
  “小米汤,板栗香,叶片厚,耐冲泡。”来自国家茶研究所的专家用十二个字总结了长清绿茶的特点。长清境内工业污染少,空气质量好,多丘陵地,适宜发展无公害茶园。但专家们也不回避:“济南的茶叶市场已经成熟,但本地的茶产业还刚刚起步,有了好品质并不意味着就有了好品牌。”
  “有天时地利,有专家指导,种茶我们不怕,但怎么能把茶卖出去?还能卖个好价钱?我们就不行了。”北马套村的老支书孙士水指着他们村里成立的将军山茶业公司告诉记者,在市场面前,他们经常是一头雾水。
  “别看企业规模都不大,每家企业还都注册了好几个茶叶品牌,一起平推到市场上,各吆喝各的,都是长清茶,但谁也代表不了长清茶。”董庆国说,“别说与南方茶相比,就是与同是省内的日照茶、崂山茶相比,长清茶在品牌打造上也落后了一大截。”
  据长清区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长清茶已采取“合作社+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起以企业为龙头、以基地为依托、以种植户为基础的网络体系,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形成紧密良好的产业化协作关系,特别是公司负责给茶农提供茶苗和技术,农民负责种植采摘,公司还每年给予茶农垫资统一购买茶种、塑料大棚支架、塑料布、有机肥等生产资料,有效保证了茶叶的品质。
  “长清茶亟需抱团‘炒’品牌。”董庆国告诉记者,他们也已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今年4月底5月初的长清区第三届茶文化节开始,几家龙头企业轮流采取一家主办、其他协办的方式,与旅游、民俗及休闲度假等深度融合,争取创出能与国内名茶相媲美的长清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