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思想纵横

■名家风采

对学问永葆敬畏之心

2014-05-28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马清伟

  唐洲雁,曾任中央文献研究室一部主任,现任山东社科院院长。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会长,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
  “最重要的是,对学问要有敬畏之心。”当被问到治学三十多年,最大感悟是什么的时候,全国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会长、山东社科院院长唐洲雁,脱口说出了“敬畏”二字。作为国内研究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权威专家,国家“万人计划”第一批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首批全国文化名家暨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称自己对学问始终葆有一颗敬畏之心,这并不是谦虚,而是对自己多年来一以贯之的、严谨求实治学态度的准确概括。
学生时代崭露头角
  1980年,唐洲雁考入南开大学哲学系。当时恰逢改革开放初期,思想界、理论界非常活跃,对真理标准等问题的讨论蔚然成风。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唐洲雁系统接受了理性思维和哲学基础的训练,并在大学时期就发表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到发展中去找真理的绝对性——兼论客观性不是真理的绝对性》。1984年下半年,唐洲雁顺利考取南开大学哲学系的研究生,当时研究生院组织他们这些新生到延安参观学习,使他对毛泽东思想在延安时期的发展变化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并在悉心研究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独到判断,随后发表了《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的标志是延安整风》一文。这篇文章发表后,在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改变了长期以来人们把1937年《实践论》、《矛盾论》(简称“两论”)的问世,视为毛泽东哲学思想形成标志的认识。当时,光明日报社所属的《文摘报》摘登了文章的主要观点,《中共党史资料》等杂志纷纷转载,很多知名学者都加入进来,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争鸣。作为一名在读研究生,能有这样的学术创见,发前人所未发,唐洲雁在此时就已显露出了成为一名优秀学者的巨大潜力。
  在唐洲雁读大学的时期,正好是我们国家经历拨乱反正的历史转折时期。如何全面总结党的历史,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是广大青年学子极为关注的问题。虽然读书期间已经发表了多篇关于毛泽东研究的论文,但唐洲雁深知自己对党史、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还很不够。研究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必须要有敬畏的态度,必须建立在认真的考据论证、探赜索隐基础上,否则就难以做到以理服人;也只有全面系统地考察党的历史,研究党的文献,才可能得出科学公正的结论。为此,唐洲雁读了大量老一辈革命家的著作集和党的文献集,他发现很多著作都是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出版的,于是就在研究生毕业后来到了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研究组(即今第一编研部),继续进行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工作。
十年“抄书匠”
  进入中央文献研究室后,唐洲雁的第一份工作是承担大型著作集《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册)的编辑任务。从最初的选稿、校对、注释这样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干起,到逐渐熟悉各项业务,全面负责某一册书的编辑工作,再到后来担任副主编、主编,这种枯燥乏味、繁杂琐碎的工作,他一干就是十年。中间也曾深深苦恼过,但最终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今天再说起这段日子,唐洲雁心里却满是珍惜和怀念,因为正是这些看似机械的工作磨炼,培养出了他一生严谨求是、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也正是在这十年的抄写、校对、编纂过程中,使他接触并积累了海量的第一手材料,对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和新中国历史资料的掌握程度,了然于胸,而这也奠定了他一生理论研究的基础。
  1994年,唐洲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和研究兴趣,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邓小平理论的内在逻辑与历史发展》,并获得批准。这本书他写了整整五年,其间的研究过程非常艰苦。但出版之后相继获得国家图书奖、北方15省市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等奖项,并被中直机关工委评选为《我最喜欢的一本书——中直机关青年著作推介》,在人民网上公开展示。
厚积薄发结硕果
  2012年,唐洲雁从中央文献研究室交流到山东社科院做院长。这不仅是一种身份的转换,更代表了他治学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跨越和转型。从此他走出书斋,开始迈向更为广阔的现实天地。
  之前在中央文献研究室,唐洲雁主要从事伟人思想及生平研究,这使他对中国的历史、国情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同时,二十多年的苦心研究,也让他积累起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和理论功底。这些积累一经与现实结合,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相结合,就迅速地转化为服务大局、服务地方的能力。多年的理论培育,终于结出了丰硕的现实之果。
  党的十八大以后,唐洲雁先后参加中宣部组织的《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读本》、《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增强政治定力》等重要著作和重大理论课题的写作任务,在《人民日报》等主要报刊发表了《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实践》等十多篇文章,其中有三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出版了《实现中国梦的重大战略部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伟大工程与伟大梦想》等7部有影响力的著作。从文献研究到思想研究再到现实问题研究,唐洲雁不断完善学术拼图,同时不断增强关照现实的力度,实现了一个知识分子从治学研究到心怀国家、指引现实的境界提升。
  做院长之后,唐洲雁与院里的年轻人接触很多。在他看来,年轻人的生活压力普遍都很大,忙于报课题、评职称等,这些都无可厚非,但如果因此就失去了对学问的敬畏之心、自律之行,那就很可能走上歧路。即便获得了一时的名利,也很难有大的学术成就。正因如此,在深思熟虑之后,他下决心在社科院开展学风教育,对已经发表的科研成果进行学术查重。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自断其臂”“刮骨疗毒”式的改革举措,其遇到的艰难阻力可想而知。但他没有畏难,也绝不会放弃。因为他明白,只有经历了短暂的阵痛和失去,才能收获更严谨扎实的学风,年轻人也才能在学术培养的初期就养成独立、原创的习惯,这对他们今后长期做学问是受益无穷的。
  治学三十余年,唐洲雁深知好的学风、好的治学态度才是学术研究的根本。对学问敬畏如初、求真知一丝不苟,这是他珍藏了半辈子的经验之谈,也是他从来没想过放弃的东西。在唐洲雁看来,现在的沉寂、牺牲,是为了学术之花在未来绽放地更鲜艳、持久,因此再长的等待都是值得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坚持正确的道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