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要闻

社区自主选择包保干部,“一把手”成为争选对象

热点选项背后的资源渴望

2014-05-02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张宇鸿 兰传斌
    本报通讯员 韩立敏

  3月17日,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70个社区的代表,自主选择了包保自己社区的干部。让群众自主选择,是开发区的新举措。更为有意思的是,一些领导成为了“热点选项”,他们大都是区级领导,或是城建、交通、公路等“实权”部门的一把手。
“热点人物”到位解难题
  分管经济运行工作的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晓明就是这样一个“热点人物”。去年,他帮助所包保的绿洲社区大韩村新修通了公路。大韩村是一个800多口人的村庄,离104国道直线距离不到1公里,但是出村没有一条像样的道路,还得绕行到其他村才能走上大道。在李晓明的协调下,规划、公路、土地、镇政府、施工单位等各方会同拿出了方案,一条柏油路接上了新建成的滨河大道。
  村西的6米宽新路与村东的3米宽旧路,最终会合在村子中央。14年前,为了修那条旧路,大韩村党支部书记姜有平使尽了浑身解数,村民集资,村集体节衣缩食,乃至到处“化缘”,到现在还欠着施工单位10多万元的款项。
  用姜有平的话说,“还是领导办法多,资源广。”抬头寺镇党委副书记杨振峰则说:“我们选的领导大多在乡镇工作过,对农村有感情,抓住他们能办大事。”这两位基层干部的话,也解释了“热点选项”形成的原因。
新形势逼出“鱼渔”之变
  去年3月,德州开发区选取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区直部门单位和镇街主要负责人,总共70人,包保全区70个社区,将其作为为群众办实事的抓手,要求每个领导干部至少为所包的自然村办一件好事、实事,并且建立台账,每个月汇总,每半年通报。
  选择的这70个人都是部门正职以上干部,为什么不选副职?面对记者的问题,开发区组织部组员办副主任桑志强说,那种过去走访几户困难群众、接济几百块钱的包村方式已经不适合现在形势。而开发区组织部部长许勇坦承:根据走访群众了解到的情况分析,集体经济怎么发展、每家每户怎样增收、基础设施如何完善等方面的要求最强烈。派这些全区最有协调力的“一把手”包保社区,正好能给群众带去需要的资源,解决基层解决不了的难题。
  对此,孙庄社区的群众感受也很明显。近几年,电冰箱、热水器等各式电器多起来,二三十年前建起来的照明线路不堪重负,常常以跳闸抗议。动力电路也是如此,虽然有24眼机井,但抽水机必须轮班开动,或者人为合闸分配。
  孙庄村党支部书记孙丙健说,因为村集体收入稀松,这个问题只有经由村、管区、街道逐级反映,而村里的协调能力实在有限。在包保领导的帮助下,这些问题都于去年得到解决。
资源动起来 制度定下来
  领导包保,会不会带来新的资源分配不公?
  德州市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魏洪祥表示,开发区工作人员少、发展任务重,让领导干部包村,还要让群众自主选择,不仅是一种资源挖潜,更重要的是还要以此实现静的资源动起来、死的资源活起来。因为每个包村干部背后都是一个单位、一个系统、一大片资源。
  不仅领导要包保,镇街干部也全部包保了社区。2013年7月,包保胡庄社区的街道干部穆洪运走村入户,发现了一个辍学学生。以此为线索,他协调学校、街道、教育局等多方资源,找出13名辍学学生,街道办事处帮助他们解决难题,全部复学。以此为例,许勇说,原来的部门资源都在那里,而包保干部就是让资源动起来的那条线。
  包保社区得动用个人资源,这是否是一种人治?
  李晓明的回答很智慧:干部从农村来,回农村去,这也体现了鲁文化的特点。而许勇则表示,干部包保终究还是要定下来、标准化,最终形成一套为民办事的、实用型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