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山东能源 综合

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本质问题

古城煤矿运用“全透视”设计,过断层也能连续5日创出历史性高产

2014-02-24 作者: 通讯员 陈宜勇 记 者 左丰岐 来源: 大众日报
  □通讯员 陈宜勇 记 者 左丰岐 报道
  本报济宁讯 “我们的开采条件极为复杂,不仅采深大、环节多,而且倾角大,断层多,对于煤炭质量的控制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这是一个很难解开的矛盾症结。”山东能源临矿集团古城煤矿矿长、党委书记管清向介绍说。他们凭借突破惯性思维——“全透视”设计,打开了这个结,实现了繁杂条件下的高产高效。
  古城煤矿面对2201百万吨综采工作面即将遭遇的前所未有的大跨度断层,不是强行通过,而是根据科学数据、成熟经验研判断层可能状态,提前“设想”研判,科学设计进行合理规避。
  “为了躲开断层,不延误原煤生产,我们提前设计准备,确保工作面沿断层边缘推进,绕开岩层。”古城煤矿生产技术科科长张连国说。
  古城煤矿通过大胆采用长距离“转采”施工工艺,并加强超前支护等施工前准备工作,不仅多回收了38.7万吨“预算外”的煤炭资源,多增加效益2.5亿元左右,还保持了矿井持续安全高效生产,并创造了日产量连续5天保持在6300吨以上的历史最好水平。该成果荣获山东省煤炭工业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省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
  “我们井下主皮带运输线路长达5000米,而且横跨3个水平,每个水平的倾角都很大,如果采用矿车提升矸石,增加的成本恐怕就得用上千万元来计算。”副矿长魏兴民说。目前,古城煤矿尽量弃矿车不用,自主创新了井下皮带运输系统,在系统各转载点多设计了一个矸石仓,实现了双仓配置,让原煤和矸石能够集一线运输、分两仓储存,然后分流到主、副井提升系统。不仅大幅提高了掘进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有效解决了过断层期间矸石多、煤炭质量“一落千丈”的老大难问题。
  “我们只有立足于符合实际的、超常规的科学设计,学会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最本质的问题,才能产出大效益。这就需要我们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有一双融入战略性、前瞻性、合理性思考的立体‘透视眼’,要相信理性的科学,还要积累‘看透’的经验。”管清向说。
  “我们最近在3209和3210这两个工作面的规划设计上,也动了不少脑筋。现在,只需利用原有的3208两顺槽作为总的运输通道,从中间通过煤层横穿过去,与准备后续开采的这两个工作面搭接起来,从而完成采面布局。”魏兴民说,“采用这样的可行性方案,完全避开了在岩巷中单独为这两个工作面开拓四条下山巷道的问题。可以说,我们用两条全煤巷道置换了四条全岩巷道,相当于省下了2400多米的全煤巷道掘进量,换算成施工成本,也就是3600万元。”
  不仅如此,对于“稳产高效”问题,随着采掘生产、连续运输、主井提升等系统的“瓶颈”制约的极限突破,先天性技术隐患、开采难题得到进一步消除,古城煤矿又把目光转向了最后一个效益增长的“葫芦口”——副井提升运输系统。
  “我们现场研究了很多次,最终决定采用爬车机调高、矿车自动滑行以及系统集中控制技术,对连接副井提升的工业广场轨道运输系统进行了彻底改造,形成了现在的七大轨道运输自动化闭合系统,这套系统很实用,用人减少了,自动化程度提高了。”生产技术科副科长王振伟说。这套系统的设计思路就像撒开的渔网,脉络清晰、收放自如。
  古城煤矿对工业广场线路规划了7个功能区,主要由煤车、矸石车循环系统,地面矸石、材料车下井循环系统,设备维修车、混凝土搅拌车、修理矿车循环系统组成。而所有这些功能化系统都能与副井口联通,自动进出和上下,互不干扰。通过技术改造,古城煤矿使系统在矿车处理方面具有了较高的应用效率,编组列车占用轨道效率降低,矿车循环实现了连续化运行,速度加快,原煤处理能力从未改造前的几万吨提高到了现在的20万吨到30万吨,成为新的效益增长点。
  此外,为了进一步释放产能,古城煤矿又在离副井底不远处,设置了专用储煤仓,把皮带运输大动脉上的原煤分流,再通过矿车装运、副井提升直达地面,每年可增加18万吨的原煤产量,所形成的规模效应,每年可带来1亿元左右稳定的“隐性”收入。
  去年以来,古城煤矿努力推进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超前性,使矿井实现了复杂地质条件下“一井两面生产”的战略构想,生产系统更完善,布局更优,人员更少,安全高效生产局面的持续稳定,低成本优势不断强化,2013年,盈利能力再度攀升,名列山东能源十大矿井第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