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潍坊新闻 人文

透网之鳞 海阔天空

——齐华庆书法艺术欣赏

2014-02-21 作者: 郭德鸿 来源: 大众日报
  齐华庆简历
  齐华庆,字普天,山东省潍坊市人,生于1949年,自幼酷爱书法,师承已故当代书法名家刘梅生先生,专攻颜体楷书四十余载。1988年毕业于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作品自1984年以来参加各级书画展览,得到书画界人士一致肯定:1984年入选山东省总工会“主人翁”书画展,1993年获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书法家”称号,1993年作品参加中国书画艺术作品赴日展览,2007年参加中国道教书画艺术作品展并获优秀奖。
  
  □郭德鸿
  
  艺术创作上的“自由王国”,是每个献身艺术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要跨入这种境界,并非易事!中国书法博大精深,门派众多,想要真正地走进这张“传统之网”就需花很大气力,而从这张“传统之网”透脱出来,方为行家。所谓“入网之鳞,透脱为难”,大多数人尚在“传统之网”中挣扎而不自知。
  齐华庆先生以其四十余载的书法历程,经历了由“入网”到“透脱”的艰难困苦过程。他出生在艺术文化氛围极浓的山东潍县,自幼跟在一群“执笔为乐”的大人中间,用幼稚的思想生发着“执笔行书”的慧想。那时并没有固定的老师,但他凭着一种执着的心态,在短短的几年间,少年的他临完了《多宝塔》、《勤礼碑》、《麻姑仙坛》,还有颜真卿的大字《裴将军帖》等。
  孟子云:“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书法也是一样。破了即成的规矩,创作了新规矩就获得自由,这就是为什么“要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的道理。即便是民间艺术,虽然没有高等学校认可和熟悉的规矩,但有祖辈传下来的口诀规矩,民间艺术的高手也是破了既有的规矩,才获得随心所欲的自由。步入青年的他是幸运的,那个年代,没有专门的书法学校,他却有幸结识了声名播于乡梓的楷书名家刘梅生先生,使他的书法有了“入规入矩”的可能。有了先生,他的书法第一次有了“进军”的方向,那就是他今天终成的艺术——颜体楷书。自此以后的时间里,他把除工作以外的全部精力都用在他的书法世界中去了。直到把书写得如放大的字帖,写得先生频频颌首。他自己都讲过“我确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这方面了”。但有了“写谁像谁”的本领也还不行,还需要有勇气“打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
  凡艺术家,都重视个人艺术风格的建立。但个人风格的建立,是自然积累的过程。艺术家要有坚定的艺术基础,要有对客观现实的独特体验,还要有对自我优长与不足的清醒认识,并有相应的书写技巧。对书家来说,这需要时间,需要投入很大的精力。华庆先生不间断地临池四十余载,稳稳地走着自己的艺术之路,不断推出自己的新作,鲜明的艺术风格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其大楷源于颜,但时代气息浓郁,个性风格显著,气势贯通,意境高远,线条富于弹性,笔墨极尽变化。其书法作品粗观大气磅礴,细品如闻兰麝之气,令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每每看罢他的新作,书友们啧啧赞叹之余,皆曰“此乃天佑之才”。我却回忆起昔年他刚刚获得中国书协“书法家”称号,我前往他在城郊的小书斋时的情景,当时正值盛夏,小院的槐树上知了在起劲地叫,进得堂屋,西墙挂满了刚刚书成的新作,墨迹未干,香气正郁,却见他双脚在灌满凉水的水靴中,赤膊挥汗,正在提笔凝神……其情景着实令人感慨。
  每每有工休或节假日,他认为这是“大块”的时间,便一定推掉一切杂务,倾全部精力完成他的件件“力作”。每当听到对其书法赞誉之词时,他往往淡淡一笑,学艺之艰辛,个中滋味,外人很难知晓。凭心而论,他不能算是天才的,少时家道艰辛,没有读到像样的书,及至学书,方觉少时读书太欠,发奋学习,系统地研习完从中学到大学的全部文史课程,用去了近八年的业余时间,为学习书法奠定了文学基础。年少时家庭的困顿,没有挫伤他的意志,而是培养了他坚忍不拔的性格。物换星移,寒暑交替;持之以恒,勤耕妙悟。华庆先生终于在书法艺术的百花园中孕育出充满时代特色、独具风姿的瑰丽奇葩,形成自己“遒劲灵动、风神俊逸”的艺术风格。尤其他的大楷:行神指骨、饱和苍劲;独开境界,自成乾坤。结字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含蓄劲健,向背和谐;用笔方圆兼施,八面出锋,藏而不露,露而不俗;用墨遒劲厚重,枯润交融,轻重参差,净秀苍逸。在当今中国,倾心精研大楷近半个世纪,其志之坚,其持之恒,其劳之繁,其获之丰,出其右者不多。
  华庆先生现为中国国际书画艺术家协会顾问,并被推为当今中国书画艺坛十大骄子,曾为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奥运档案栏目题写片名。
  齐华庆先生是一位锐意进取、创新意识很强的书家。面对传统,他有能力入又有能力出,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表现语言。我们从他走过的道路能清晰地看出他探索的脉络。目前他正处于成熟的年龄段,以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只要是“透网之鳞”,就会“海阔天空”。
  

本文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