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头版

南海一“新”生万象

◆生态生产生活共融崛起南海新城◆政府职能转变一年为企业省4000多万

2013-12-30 作者: 本报记者 任松高 彭辉 张国栋 本报通讯员 王年刚 刘昌勇 来源: 大众日报
  □ 本报记者 任松高 彭辉 张国栋 本报通讯员 王年刚 刘昌勇

  一路向南,海生万象。
  从威海经文登向南行驶,黄海之滨一座崭新的现代化新城渐次展现。作为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中全省重点建设的三大海洋经济新区之一,威海南海新区这片曾经的荒滩,如半岛尖上的一颗珍珠,正以惊人速度嬗变。
  “南海之‘新’,不仅新在‘平地起新城’,更因为坚持向改革要动力,以创新谋发展。借着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东风,我们要敢于先行先试,把新区建设成为威海乃至整个蓝区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南海新区主要负责人说。
新路:打造“升级版”新区
  从地图上看,威海最南端的南海新区核心起步区,宛如一只面向黄海振翅欲飞的蝴蝶:躯干是综合商务区,重点发展金融商务、总部经济、高端商业等;东翼是临港产业区,着力发展蓝色高端产业;西翼是旅游度假和生活区,三大板块形成“中心凸起、两翼支撑、协调发展”的发展框架。产城一体、港城联动的发展态势一跃而出。
  在临港产业区,依托规划30万吨级的南海新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蓝色高端产业纷纷落子,已有50余个过亿元项目落地,旅游度假区也有40多个。“十二五”末,新区将培植起20多家销售收入过10亿或百亿企业,产业规模突破760亿。
  “新区仅核心起步区面积就达160平方公里,空间极为广阔。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于改革创新和发展境界的提升。”管委会副主任邢海文说,新区建设必须规避有城市无产业的空心化和有产业无城市的空城这两种风险,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良性互动,打造“升级版”的新区。
  一座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城市是最难被打败的。南海新区恰在这方面深谋远虑:规划建设面积达20万平方米的蓝色创业谷,用于高新技术成果和科技创业企业孵化。“这么大体量的孵化器国内外少有,可容纳1000多家创业企业。”新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鞠红伟说。
新政:9成进厅事项即到即办
  当前的竞争,越来越取决于如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则是政府职能转变关键所在。
  看准这一点,南海新区在建设一线成立发展服务中心,并对项目审批程序大胆创新:变前置审批为后置审批,改工商部门的“现场勘查”环节和质监部门的“产品标准备案”环节等前置事项为事后监管事项,改取得工商部门营业执照后刻章为取得“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后即办。同时,创新运行模式,90%以上进厅事项实现即到即办,审批时限由70个工作日压缩到36个。
  对项目和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成本除了时间,就是资金。中心负责人王书武介绍,对地质灾害评估、水资源论证等环节,由新区管委出资,委托中介机构逐区域评估,新区企业不需单独评估,都可无偿使用评估报告。对中介机构,则通过全省招标,每种行业择优选择两家进驻大厅,打造“中介超市”。中介收费标准全部控制在行业标准下限的40%以下,最低达15%。
  威海博盛新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周鹏举算账:从注册登记到一期投产,中心为企业减免行政事业性费用64万元,减免中介机构收费130多万元,总计减免近200万元。
  成立一年来,中心已为40多家企业减免缓征各类收费4287万元,比规定的标准降低82.4%。
新城:“三生”共融
  近日,一位曾对新区发展作过贡献的客商拿着一个投资5亿元的冶炼项目找上门,本想走走过场就能定下来,没想到却吃了“闭门羹”。像这样的高污染、高耗能项目,新区几年间共拒绝了30多个,总投资额100多亿元。
  “新区最值钱的是松林金滩、碧海蓝天。”南海干部们告诉记者,南海有12公里金色沙滩、万亩滨海松林、万亩水系湖泊和大片湿地,为了保护好这些天然资源,建设者费尽了心思。比如为保护万亩松林,他们与开发商达成协议,不允许砍伐一棵树,如确有必要动树,必须签下责任状对树进行移栽。
  这成为新区创造性坚持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融发展理念的生动体现。“如果说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是城市的硬实力,那么生态和生活就是城市的软环境,甚至可以说是灵魂,必须坚持三者共融发展。”邢海文说。
  近年来,南海新区用于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政府性投资已达近百亿元,修建“五纵四横”骨干路网280多公里,污水、雨水等各类管网650多公里,新增绿化面积650多万平方米……建设局副局长刘新庆介绍,所有新建小区全部通了暖气管道,今年供暖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商品房只要入住率达到5%就供暖,资金缺口由政府、供热公司和开发商共同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