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聊城新闻

冠县:机制创新打通发展“关节”

落地项目多城市建设快发展后劲足

2013-09-04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蒋鑫    报道  ◤在冠县行政服务大厅工作人员耐心指导下,市民认真办理业务。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生机,哪里有创新哪里就有活力。
  冠县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大幅度削减行政审批事项至125项,成为全省县域审批事项中最少的县。与此同时,在食品、融资等领域开展联合执法和“政银企”合作融资探索,不遗余力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打通发展的关节点,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在8月下旬举行的聊城市重点项目建设观摩会上,冠县旺盛的发展活力得以显现:落地项目多、城市建设快、发展后劲足。

  □ 本报记者 王兆锋
  本报通讯员 王振乾 王迪
  简政放权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投资人爱往冠县跑,有数字为证。仅今年以来,就新签约山东林澳纺织、金座实业、星火科技新能源开发、众祥复合材料等62个项目,其中过亿元的47个,过10亿元的8个,合同引资额294亿元。
  对此,冠县县委书记牟桂禄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流向取决于投资环境。环境越好,风险系数越低,资金的‘洼地’效应就越明显。简政放权,强化政府服务,营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是创新产业环境的根本。”
  该县着力打造全省行政审批事项最少、办理时间最短、收费成本最低的县。在县行政服务中心,记者了解到,目前,县行政服务中心进驻单位已有36家,进驻涉企项目147项,审批事项由285项减少到125项,审批主体由44个减少为36个。严格规范中介机构收费,规定所有的中介收费不能超过1000元。
  优化审批流程,对仅需书面审查的,即时办结。一般事项实行“一审一核”,3个工作日内办结;需现场查勘、专家论证、社会听证等特别程序的,7个工作日内办结;重大事项“特事特办”。目前,单个事项审批时限平均减少7天、平均提速70%。
  值得一提的是该县的“一单通办理制”。新上项目除缴纳土地征收手续费和部分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外,对取水许可证等1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全部免除,需要向上级缴纳的费用,由县财政承担。为此,县财政1年少收入1亿多元。这对经济相对薄弱的冠县来说,显示了“壮士断腕”的魄力。
  该县健全完善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坚持一个项目一位县级分包领导、一套工作班子,从项目立项到竣工投产,全程负责。凡企业需要办理的立项、审批、核准等事项,由分包领导和部门无偿代理。金冠机械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山说,在冠县办企业成了“甩手掌柜”,相关手续的办理,全由崇文街道的招商分局局长宋英民“大包大揽”,从筹建到投产,只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
做大县城
搭建发展广阔平台

  原先的臭水沟变成了风光旖旎的清泉河,带动县城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工业路、白杨路等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全面推开;工业园区,一个个大项目落地……一个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县城,正发挥着起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资源要素整合,搭建起发展的广阔平台。
  牟桂禄介绍:“我们按照生态园林城、现代工业城、物流节点城的定位,做大做强县城经济。而做强县城经济的关键在于做大做强园区经济,我们下工夫提质扩容增效,使园区聚集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冠县着力做大做强省级工业园——冠县工业园,强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实行“镇企园合一”和财政独立核算,赋予园区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土地管理、项目投资等方面的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构建适应园区快速发展的运行机制。规划总面积由16平方公里扩展到36平方公里,并高标准规划建设高端精密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精品钢板等五大特色产业园。目前,县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124家,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入126亿元。今年新入园的26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工业园已成为冠县转调创的平台,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稀土永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卫生、舰船等,市场空间很大,200万元一吨。上达稀土材料公司年产2万吨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项目,部分车间已经投产,一期工程年产5000万吨。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利润8亿元,税金2亿元,安排600人就业。以此项目为龙头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群体,正在冠县崛起。
  利用这一平台,将县城的区位优势“嫁接”到边远乡镇,帮助其突破发展瓶颈。该县打破属地辖区限制,规定哪个乡镇引进符合条件的企业,都可以在县工业园落户,税收分配按引资乡镇属地企业对待。万善乡交通不便,资源短缺,几乎没有任何工业基础。依靠县里这一政策,该乡先后引进11户企业落户县工业园,总投资规模达12.6亿元。凭借这些企业,万善乡经济总量迅速提升到全县中上游水平。
金融创新
启动发展强力引擎

  冠县县委副书记、县长张琳介绍:“金融是经济的血液,是经济的核心,抓住了核心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冠县从创新金融服务体制机制入手,积极探索融资新方式,着力破解企业融资难题。”
  创新融资方式,构建政银企对接合作的长效机制。政府精心组织召开银企对接会、政银企合作联谊会,积极推介企业和项目。并由政府指派部门对贷款企业进行监管,来帮助银行管理资产,解决辖外银行监管难的问题。先后与8家辖外银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9家省市级担保机构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吸引21家辖外银行或融资机构来冠县跨地域“飞贷”,帮助150多家企业获得50多亿元贷款支持。冠县先后被上海浦发银行、威海银行等多家银行认定为“金融投资安全区”。
  组建担保机构,创新担保方式。积极与山东银联担保公司聊城分公司联系,在冠县成立担保机构,县财政拨付1000万元资金作为担保金,3年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担保贷款20亿元。按照政府推动、企业自主、银行认可的原则,相继建立20多个企业贷款担保联盟。对需要贷款的企业,联盟内部企业全部为该企业进行担保,相互承担连带责任。
  开展中小企业打包贷款。县政府与青岛银行济南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配合青岛银行筛选、考察企业,建立专项基金。两个月为120家中小企业累计贷款6.33亿元。
  资金融入成为冠县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力支撑。1—7月份,全县完成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4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4.4亿元,工业用电量8亿千瓦时,分别同比增长43.8%、19.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