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需要文学,文学更需要青年

——王蒙岛城纵论“青年与文学”

2013-05-15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核心提示
  5月10日上午,著名作家、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名誉院长王蒙先生做客海大人文讲坛,为学子们带来题为“青春与文学”的专题报告。此前的5月9日,他还与两位“80后”青年作家甫跃辉、文珍一起畅谈了青年文学创作。

  □ 薄克国 卢洪雪 呼双双

笑谈文学与爱情
  5月10日上午,中国海洋大学崂山校区“乐海堂”内,王蒙的“青年与文学”专题报告即将开始。能容纳几百人的“乐海堂”座无虚席,来得稍迟一点的同学只能站在过道里听王蒙的演讲。看到很多站着的同学,爱幽默的王蒙笑着说:“主席台上还能再坐四个人,你们谁想上来。”
  “当今时代文学气息并不算是最好,书籍的销售量也不如过去。文学作为一种文字符号,并不如图片,影视等直观,但它有更多的含量和干货。”王蒙先生以文学的近况为由头开始了演讲。
  王蒙抛出一个问题,是先有爱情,还是先有爱情文学?他说,读爱情文学可以使人深受启发,有种被呼唤的力量,是对生活的美化。以《红楼梦》为例,王蒙先生将其看成一部青春小说,里面有很多内容是描写年轻人在一起的快乐。大观园常常会有年轻人的联欢诗歌节,一首接一首的诗歌,边吟边烤着鹿肉,别有一番情趣。
  在《红楼梦》中,王蒙先生认为薛蟠和贾宝玉的脾气相近,但不同的是贾宝玉更有文化修养,可以将对女孩的好感用诗的形式表达出来,但是薛蟠没有诗歌修养,只能恶搞,说一些庸俗的行酒令。可见,不同的文学修养可以造就不同的人格、趣味和层次。
  “爱读书的人从书本中得到的精神启迪是其他的载体所比不上的。我小时候就从书中了解了爱情,虽然那个时候还不懂,但已经感受到爱情的召唤,等到真正的遇到爱情的时候,就会与书中的美好的女子、美好的形象联系起来,从更高的层次上考虑爱情。”王蒙说,“当爱情没有了文学的引导,就会堕落。就像鲁迅笔下的阿Q,他为什么没有跟吴妈结合,因为他没有上过文学的短期培训班,不懂徐志摩。”此话刚一说完,顿时引来同学们的阵阵笑声和掌声。
  “假设阿Q懂得徐志摩,在向吴妈表达爱意的时候,吟出一首‘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惊讶,更无需欢喜……’,而吴妈呢,虽然不懂得文学,但是会唱流行歌曲‘月亮代表我的心’,这事儿就成了!所以说文学改变命运,带来幸福。”王蒙的这个例子让在座的学子们笑声不断,讲堂里传出阵阵掌声。
文学需要青年“活力”
  王蒙先生最喜欢的一个词是“华年”,这是他觉得最美的词语,让他如痴如醉。“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华年这个词,有青春的气息,有生命的旺盛力。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王蒙先生说,青年需要文学,文学也同样需要青年。青年人所具有的敏锐,有理想,有所批判,对生活的热爱,对细节的兴趣等等这些特点,也是文学的特点。文学只要表现出这种生命力,那即使年华已经老去,也能重新唤起当年豪迈的志气。
  他说,一个钻研文学,喜欢文学,与文学为伴的人,会从文学中得到莫大的帮助。为此他鼓励在场学生,爱文学,读文学。喜欢文学的人语言能力通常比较强,这会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连份申请都写不好,很难想像他能获得他想要的东西。“青年需要文学,但文学更需要青年,因为青年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现在的文学正需要这种力量。”
  针对有些人青春不可爱、容易冲动、不太成熟的批判,王蒙先生不以为然,他眼中的青春和文学,不要无懈可击,而是有商量和改善的空间。他说:“青春好比望梅止渴,好比画饼充饥,都是虚幻的,而就是因为虚幻,才更有表现力,更能扩大精神空间。”
自媒体时代还需读书
  对于学生提出现在存在的“人人都是自媒体,到底还需不需要读书”的疑惑,王蒙说:“从目前来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也变得越来越浅薄化、便捷化、舒适化,好处是人们知晓的东西多了,坏处就在于浏览代替了阅读。”
  面对同学们提出的关于诗歌能否复兴的疑惑,王蒙这样解答:“虽然现在诗歌的处境比较尴尬,但是诗歌并未消亡,我还经常收到年轻人创办的诗歌文集。我虽然不经常听流行乐曲,但是其中有些歌词是可取的。没有诗歌就没有流行歌词,也就没有流行歌曲。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有悠久的历史,诗歌出现的尴尬境地只是历史上的一瞬,我们无需太悲观。”
  “我在读文革时期等距离自己较远的作品时,总是会有一种隔膜感,没有那个时代的经历也读不懂。”中国海洋大学2010级中文一班的刘甜说。
  “这怎么办呢?”王蒙先生笑着说,“我们有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在接受这些作品时,既要对当时的环境有陌生感,又要多少有些了解,不然真的读不懂。不可否认的是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作品写作时会刻意的躲避生活,没有历史的积淀。要想消除这个隔膜,我交给你两个办法,一个是认真读了之后还是有隔膜感的话,就换一篇来读,另一种方法就是多读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