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青岛新闻 区域

163个收入过百万社区这样炼成

2013-04-03 作者: 来源: 大众日报
◆核心提示
  记者从青岛开发区农发局获悉,截至目前,该区集体经济纯收入过100万元的社区达到163个,占该区全部社区总数的57%。虽然增收途径各有不同,但综合来看,主要来源为工业、建筑业、商贸服务业,三项收入占到75.7%,成为社区经济的支柱。

  □ 本报记者 张忠德
    本报通讯员 王 伟 臧富贵

招商引资 反哺社区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青岛开发区的多数社区土地都大幅增值,面对“金子般”的土地,开发区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社区通过招商引资培植税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政策规定,凡是由社区新引进的各类项目,所形成的街道办事处实得财力,以不低于30%的比例奖励社区集体;对社区引进的项目,优先安排项目用地指标,优先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几年来,开发区由社区引进的项目达到800多个,实际利用资金36.9亿元,社区累计收益2.4亿元。
  3月28日,记者在开发区薛家岛街道了解到,该办事处2012年社区集体经济纯收入为全开发区最高,达到4.35亿元,“这一成果的取得,正是得益于街道办的引税返还政策:街道办事处对于通过社区招商引资引入的税源企业所缴纳的税收,以50%的比例返还社区,极大地调动了该街道社区招商引资的积极性。”薛家岛街道办负责人介绍。
  以薛家岛六社区为例,政策出台后,该社区成立了专业招商队伍,在招商机制和招商载体上寻求突破,先后引进内资5000多万元、外资500多万美元,2010年实现集体经济纯收入2380万元。
集群配套 链上服务
  近年来,青岛开发区围绕港口、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修船、海洋工程六大产业集群,建成了前湾港区、家电工业园区、石化区、物流园区、造修船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园区。
  面对着这些“聚宝盆”,开发区积极鼓励社区按照临近的产业集群发展相应的配套服务产业,积极发展下游产业,提供厂房办公租赁、物流运输、物业管理、酒店餐饮、商贸娱乐等配套服务,拓展集体增收渠道,政府在项目审批、用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截至目前,全区有近1/3社区实现了依托大项目,促进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
  辛安街道蜊叉泊社区临近海尔、海信、澳柯玛等家电工业区,社区330户居民开办租赁项目310个,餐饮服务项目50个,机械经营项目40个,家家有项目。同时社区借助政策支持,以每亩5万元的优惠价格获得40亩项目发展用地,筹资建设了综合楼、通用厂房、板房、停车场等对外出租,年租金收入200多万元。
盘活资产 以财生财
  实行旧村改造之后,大部分开发区的农村社区都在这一过程中积累起了大量的集体资产,如何运用好这些集体资产,“不坐吃山空”就成为了这些社区的重中之重。
  长江中路街道办事处的荒里社区此前通过村办企业的改制和旧村改造积累起1.7亿元的集体资产。该社区党支部书记薛志伟说:“2007年,旧村改造结束后,我们社区积攒了大量的土地、厂房及商业网点房,通过对厂房和土地以及4000平方米的商业网点租赁,2012年的社区集体经济纯收入超过300万元。今年‘五一’,一座8000平方米的超市也将启用,村集体收入还得增长。”
  除此之外,开发区部分社区还通过购置部分网点房和办公楼等方式增加社区固定资产,实现资产保值增值。
  几年来,全区共实施集体资产运作项目140余个,累计投资70.4亿元,集体收益达12.2亿元。长江路武夷山、官厅、太行山路等社区,集中资金参与了武夷山市场、官厅市场、海博家居市场等一批大型市场建设,年增加集体收入4000多万元。
  有的社区则更加彻底,完全实现企业化运作。前湾社区通过改制成立了前湾集团,目前已发展子公司22家,控股和参股公司7家,投资总规模达到5000万元,2012年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5229万元。
  “通过多种途径,我们力争到‘十二五’末,培养出一批集体经济纯收入过亿元的社区,基本消除年收入低于百万元的薄弱社区。”开发区农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