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大众日报 > 十艺节

刘家吊窑——

运河土陶奇葩

2013-03-29 作者: 程丽 岳增群 来源: 大众日报
  
  □ 程丽 岳增群

  枣庄市台儿庄运河古城旁,有位年过八旬的老人刘殿明,是当年享誉一方的土陶传人。用他家的土陶作坊烧制的吊壶烧水,不论凉热,喝起来都与众不同,因而被称为“刘家吊窑”,至今已有166年历史。
  刘殿明老人是刘家吊窑的传人。每次谈及刘家吊窑的发展历史,都会勾起老人的无限遐想。
  据传,1844年,刘家吊窑传人刘长春到台儿庄察看土陶市场,在古运河岸边发现了黄中透白、粘而带韧性的土壤,是制作土陶的绝佳材料,便携全家迁到台儿庄运河边高头村,开始经营土陶和泥塑作坊,烧制的吊壶、酒具、香炉、烛台、各类泥玩具等,因其造型别致、经久耐用,深受人们青睐,经台儿庄运河由商家辗转销到全国各地。久而久之,刘家土陶作坊就有了“运河泥人”、“运河土陶”的说法,享誉一方。
  刘家吊窑产品很多,吊壶是其代表作,规格不等,俗称“吊子”,是烧水的用具。吊子上有壶梁,侧有壶嘴,使用时用铁丝或绳子吊在横杆上烧水,烧开的水沏茶后分外清香,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刘家作坊也因此被称之为刘家吊窑,一直沿用至今。
  刘殿明老人出生于1925年,兄弟五人。由于从小就跟着家人在制陶作坊里玩耍,耳濡目染,10岁时,刘殿明就能制作陶碗了。在父亲刘庆余的亲手指教下,16岁那年,他就出师正式成为一名制陶工匠。源于对陶艺的情有独钟,刘殿明边学边做,技艺精湛。在兄弟五人的齐心协力下,刘家吊窑的制陶工艺得以发扬光大。
  回想起曾经的辉煌,刘殿明老人非常激动。“那时,如需要什么样的器具,只要对方开口说个样,不要模具,我就能直接用手捏出来。我们兄弟五人共同研制的省油灯台,当时天天有人上门要货,供不应求。”
  台儿庄的老人们都说,刘家吊窑的产品渗透着粗犷和精致美,原料优异,工艺精美,品种多样,分为祭祀、赏玩、生活三大类,是台儿庄传统文化的代表作。
  刘殿明老人回忆说:1938年暴发的台儿庄大战,摧毁了当地百姓的家园。战后,刘家将毁于战火中的制陶作坊重新筑起。可“文革”中,刘家吊窑又被推倒,后来在当地政府支持下再次开张。
  土陶制品是中国的传统产品,手艺复杂,制作时间长,再加上现代制陶业的冲击,到上世纪90年代,鲁南很多陶器厂被迫关门,刘家吊窑也冷落了下来。“我们老了,总得有人传承这门手艺啊,千万别失传了……”谈起自己从事了一辈子的制陶业,老人一脸惆怅。
  欣慰的是,2010年台儿庄古城的重建、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旅游产品的热销,使刘家吊窑又重新获得了新生。如今,他的女儿刘福侠在古城内租了间商铺,将刘家吊窑传承了下来。目前,刘家吊窑正在申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